中日之间在东海的第二次决战,就这样快速而完美的收官了。
这一次的海战,的确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日军两艘铁甲主力舰的相继沉没,但也有必然的因素。那就是工业能力的差异造成的战斗力代差。
日军的舰队中,其实除了‘吉野‘号真正具备威胁大清舰队战舰的实力外,其它的几艘战舰充其量也就是具备一点儿自保的能力,甚至‘葛城’四舰连自保的能力都欠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因为日本的工业能力的问题。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日本真正的工业爆发是在得到清朝的甲午赔款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虽然日本的工业能力也有一些领域超出了清朝,但是在军事工业领域,实际上还是不如大清的。甲午之所以清国失败,只是因为一个腐败的朝廷的原因。
而这一次,因为载湉早就开始准备这一战了,所以日本人的优势就更加不存在。中国拥有日本数倍的工业产能、近十倍的人口基数、无比庞大的消费市场,其所能产生出的战争潜力是日本所无法比拟的。不要说是甲午,就算是二战,如果不是有那么一帮人觉得内斗更加重要的话,日本同样一点儿机会都没有。
海军的战报传回京师还需要一点儿时间,在此之前,朝鲜的战报已经到达了。
27日,川上操六指挥的撤退部队在碧蹄附近被越过汉江的江朝宗一部阻击。此时的日军已经可以看到汉城的城墙了,但是驻守汉城的小松宫亲王担心,在紧邻汉城的地方阻击溃退的日军本就是清军设下的全套,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将手下本就不充裕的士兵派出城去救援,好消耗守城力量。所以他没有出城去接应川上操六。以至于第二旅团被抢渡汉江赶来的一个步兵团阻击了三个小时。
之后,东线包抄的近卫军第一一二旅主力赶到了,日军的突围希望开始变得渺茫。两个小时后,第一骑兵旅渡江杀到。之后,是越来越多的渡过临津江的清军部队。
看着如同潮水一般涌来的清军,川上操六知道,到了自己为帝国尽忠的时刻了。
自24日发起反攻后,刘少卿果断舍弃对开城的攻坚,改由第三师一个旅在城外牵制日军,其它部队全线压上,四面合围日军第四师团及第十八旅团残余兵力。同时,利用沿江的开阔地行,使用骑兵将敌军分割包围,并使用速射炮和马克沁机枪曲射攻击,大量杀伤敌军集结在一起的部队,使敌无法集合起发动有力突围所必需的兵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