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他们打算自己造。
陆军的武器虽然量多,但毕竟单价便宜,哪里比得上海军过瘾。
在陆军采购合同签署完毕半个月后,海军的合同也敲定了。
海军拖得时间这么长,一方面是对战列舰的采购双方始终在协商,另一方面也是在等待最新两艘‘大帝’级战列舰‘汉宣帝刘询’号和‘光武帝刘秀’号的海试成果。
‘汉宣帝刘询’号就是前去为代表团护航的战列舰,‘刘秀’号是它的姐妹舰。这两艘舰都属于‘大帝’级战列舰的第三批。虽然李鼎新将这艘船说得这儿好那儿好的,但毕竟这两艘船是刚刚服役,到底好不好,要反复的实验了过后才能知道。
好在‘刘询’和‘刘秀’不负众望,海试的结果无论是动力系统还是瞄准、火控系统,都表现不俗。九门火炮的射击散射几乎和八门炮相差无几,但火力却无疑猛烈了许多。
德、奥代表团最终敲定了两艘战列舰和三艘战列巡洋舰的合同。五艘战舰分别是战列舰‘光武帝刘秀’号、‘汉宣帝刘询’号和战列巡洋舰‘萧何’号、‘韩信’号、‘霍光’号。
两艘战列舰都属于同一级,且同一批次的战舰,原本大清希望能够销售出一艘较老的型号,如最早的42倍径10门火炮的‘始皇帝’号或者上一批采用45倍径火炮的‘汉武帝’号,但是德国人比较坚持——用就用最新、最好的——而奥匈帝国则因为绕不过去的议会,最终没能购买战列舰。
在地中海实际上目前还的确没有来自战列舰的威胁——英国人的战列舰都配属大舰队,以压制德国,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战列舰还没造出来。所以奥匈帝国的议会认为既然各个国家都还没有装备战列舰,而自己国家的船台上就已经有开工一艘,那么就没必要急赤白脸的上别人那儿采购了。
因此奥匈帝国仅仅购买了一艘战巡,就这,还是在德国的压力下做出的妥协。
奥斯曼帝国也仅仅采购了一艘战巡。
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一样,目前还没有遇到战列舰的威胁,而且土耳其人目前也不像上诉两国那么有钱,这么贵的战舰,自然是够用就行。
另外奥斯曼帝国还买了两艘驱逐舰,这样三艘战舰的航速都在25节以上,可以组成一支快速舰队,也足够他们驰骋爱琴海或者黑海了。
至于意大利人,他们只钟情于自建。
对于大清来说,虽然想要出售的战舰并没有卖出去,而最新服役的两艘战舰又都成了别人的囊中物,但一方面出售两艘新的战舰可以多挣几十万英镑,另一方面,最晚在8月,还有两艘完全不弱于‘刘询’和‘刘秀’号的战列舰就会服役了。
战争就算是来得再快,小半年的时间总是等得起的,所以也无所谓了。
同时,借着将自己最好的两艘战列舰出售给德国人,还能获取一丝对方的好感,也许能为下一步的外交操作做些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