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无论是后世的,哪一个开国君主,说道,争取统一,或者,维护统一,都是他没法,抵挡的诱惑。
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所以,我们故事的主角袁熙,也注定走上了,和先辈们一样的,统一道路。
注定,血腥,暴力,辉煌。
这就是,晋太宗,宣武帝,袁熙的征途。
。。。。。
察举制
考察古代舆论表达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一是,击鼓鸣冤。主要是民众,就涉及自身具体的事件,向各级官吏进行表达。二是,民歌民谣。
主要是民众,就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表达意见。
三是,臣子谏诤。官方自身的监督和纠错制度。
四是,乡校清议。《子产不毁乡校》上就是,主要是下层知识分子,议论朝政得失,属于非官方的批评。
因为清议参与的,大都是知识阶层,所以比民歌民谣,看待问题更为深刻,也由于讨论的,大多为“形而上”的问题,比击鼓鸣冤之类,就事论事更理性,因为属于民间的讨论品评,自然与臣子谏诤,有更多的自由度。
和前三者比较起来,显得更为超脱。
也更能代表,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趋向。
红楼梦中,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汉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汉唐的士人,就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最高的理想。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汉代,儒家学者,空前绝后地,高尚和纯粹,同时,社会上形成了,品头论足的浓厚氛围。
强大的舆论,逐渐成为一个,无形的政治势力,这都使汉代的士人,高度重视品格的修为,除此之外。
个人认为,形成这种现象,还由于当时的,官吏选拔制度,和全社会,强调道德的力量,造成的。
当时的官吏选拔,是选举征辟,有社会舆论的清议,才能被征召,常出现,因为一言之评,而出将入相。
反之,罢职丢官。这种任用办法,其实是把官吏的,选拔建议权,完全交给了社会,往往使敦厚而且,真正有才能的人,被选拔到政府各级部门,那你说了,那也难免出现,虚伪做作的人,被误选吧?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虚伪做善事,那你是说,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