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宫若是贸然登基,一则名不正言不顺,二则恐落不孝之名,被天下人耻笑。”
李泌站起身来,摇摇头,缓声道:“殿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今国难当头,形势危急,非寻常可比。圣上巡幸蜀地,数千里之遥,如何掌控局势?殿下留守长安,若不能及时正位,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御敌?
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请殿下为大唐社稷着想,为黎民百姓着想。
待日后平定叛贼,再迎回圣上,也可以全殿下的一片赤诚之心,天下人也必能谅解殿下的苦衷。
如今天有二日,山有二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请殿下早拿主意。”
李亨陷入了沉思。
历史上,李亨退到灵武之后,在裴冕、杜鸿渐、魏少游、崔漪、卢简金、李涵等人的劝进之下,自立为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历史上的李亨就是这么干的,自己一个熟读历史的现代人,为什么反而患得患失呢?
平心而论,他对李亨自立为帝这一节是有看法的,因为无法解决政治合法性的问题。
直到李隆基下诏传位给李亨,才算是解决了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
但是,李隆基真愿意传位给李亨吗?并非如此,不过是形势所迫罢了。
所以,即便李隆基事后从大局出发,承认了他的帝位,也不免于大节有亏。
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名节的,名不正,言不顺,很容易导致行不果。
自己以后还要带领大唐迈向新的高度,绝不能在这些地方留下隐患,被人诟病。
想到这里,李亨缓缓说道:“先生所言甚是。但此事关系重大,不可仓促决定,容本宫细细思量一番。”
他觉得,只要自己守住了长安,打下了洛阳,这皇位迟早就是自己的,父皇一定会主动禅位。
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虽然都是禅让,而政治意义与影响力完全不同。
从玄武门之变开始,大唐皇室政变不断,不就是因为太宗皇帝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吗?
李泌点头道:“殿下慎重考虑亦是应当。只是局势紧迫,还望殿下早做决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