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入书架、求推荐票。)
依照投壶规则,壶与人之间的距离约为所用竹棍长度的二倍半。
所以,这个距离实则并不算远。难就难在壶口比较细,且是垂直向上,这个就很考验投射技巧了。
与出身名门自幼就在各种宴席间磨练熏陶的孔连顺、孔涟漪相比,生平就仅在华阳县玩过一次的丁保自然在技艺上逊色太多,但他也有两项二人拍马也赶不上的巨大优势。
其一,就是眼力。
投壶说到底,也只是一项射礼,既是射礼,眼力无疑就是最重要的一项。
古有纪昌学箭。
初见面,师父飞卫直接遣他回家,让其仰面躺在其妻的织布机之下,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其妻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就这一个动作坚持了足足两年,从不间断。直到眼睛稳若磐石,即使锥子的尖端猛然刺到眼眶边,他的双眼也能一眨不眨。
练成这门“目不转睛”后,纪昌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再次找到了师父飞卫。
这一次,飞卫却再次遣他回家。纪昌又一次回到家中,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十日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
一直看了三年,直到眼中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
而这时,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已经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
再练成这门“全神贯注”后,师父飞卫认为其基本功已打好,且心智够坚,这才教习其射箭绝技,后纪昌终成一代神射。
这里的“目不转睛”,练习的是视点稳定;“全神贯注”,练习的则是视幅大小。
可不管是“视点”还是“视幅”,对于拥有接白雕双眼能力的丁保来说,简直就是浮云。
若比视点,普通人再怎么练,岂能比以三百公里时速自高空扑下却仍稳若磐石直视猎物的接白雕视点更稳?!
而若比视幅,普通人即便看虱子看到眼瞎,又能比可在最远十公里外的高空将地面老鼠大小的猎物行踪窥得一清二楚的接白雕视幅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