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日影西斜,黄昏将至。现场饥肠辘辘者不乏其人,何止卓轩一个?不时响起的肠鸣声就是明证!
这些难民手上拥有可供大家度过时艰的食物么?
卓轩脑中疑问一闪,目光随即在人群中搜索起来。
粗略点点人数,所有的难民加在一起,恐怕不下于八十人,全都身着布衣,凭装束就可以确定并无官宦、勋贵人家的家眷混在其中。
不过,布衣也有布衣的讲究。包括“惊叫男”在内的近八成人只能算是有衣蔽体,衣服缝制得粗针大线的,破旧而又肮脏,一看就知道他们是阳和城附近的村民。
而包括襦裙美女、青衫男子在内的十来人衣着做工精致,他们显然拥有相当不错的家境,甚至不像是本地人。
想要果腹,就不必指望那些衣着得体者了,他们多半只携有金银珠宝,那些东西寒不能衣,饥不能食,带在身上反而是个累赘。
乱世多财不是福!
村民中倒是有十多人带着包裹,可目测一下包裹的体积,再依据形状推测里面的物种,卓轩很快就得出了令他气馁的结论:满打满算,村民携带的食物绝对管不了八十余人哪怕是十日的伙食!
也不知道逃难的日子何时是尽头,不用说,这点食物只够携带者自己糊口。
得了,原指望孤鸟归群,能从大伙那里沾沾光,这下倒好,自己的晚餐都不知在哪里!
忍受着饥饿感的阵阵折磨,不知不觉迎来了夕阳落山的时刻,晚风一起,气温好像一下子降了十余度,凉意袭来,卓轩直打哆嗦,恨不得立马翻出冬天才穿的皮绒袄套在身上。
“雁门关外野人家,
不种桑榆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
三春哪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
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
早穿皮袄午穿纱。”
这是明代某个官居兵部尚书的士大夫写下的诗篇,看看,是不是有点打油诗的味道?与唐代士大夫一比,明代士大夫的诗赋水平差得何止一星半点!不过,此诗对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