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广受朝中名士赞赏,曾随黔国公沐斌在云南参与“麓川之役”。此人年过五十,身材伟岸,长须过腹。
郭登左侧身着文官常服的那人,应是刚刚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的沈固,此人身着锦鸡补服,表明了其二品文官的身份。
沈固年过花甲,前来大同身负两项职责,即“总督粮储”、“参谋大同军务”。此人身为右都御史,品秩与六部尚书一样,都是正二品。
郭登右手边那名无须黄脸老者应是镇守大同中官、少监陈公,此人是少监而非太监,品秩虽比不了前任镇守太监郭敬,但实权并不比郭敬小。
大明军队的制衡体制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文、武、宦官三方一方不缺,彼此互相制衡,各有各的话语权,无人能够独断专行。
直到后来卓轩才得知,郭登偏偏不愿受制于人,酒色财气四大惹祸的根苗,郭登与前三项毫不沾边,但在第四项“气”上,他却有些率性,先是与镇守中官陈公翻脸,将陈公撵走,后与文官对喷,迫使朝廷调走沈固,并更换了巡按大同的御史。
还别说,率性而为的郭登总能得到景泰帝的有力支持,并成就了郭登的一番卓绝功业,郭登接连立功,又反过来印证了天子对他的信任是万分英明的。
当然,这是后话。此刻,加上方善,卓轩一下子见到了大同军中最显赫的四大人物,若非药铺里的遭遇令他耿耿于怀,他肯定会为一介流民能有这样的机遇而激动莫名。
他激动不起来,凝神一想,察觉到了现场的微妙之处。
郭登望着远空,不知他在想什么心事;沈固微微垂首,远处的人看不清他的表情;陈公半闭着眼睛,似睡非睡。从这三人的神情中自然看不出什么不对劲的细微之处来。
可是,黑脸大汉竟然不立马执行方善的命令,而是久久定在那里,似在等候郭登发话或给出暗示,这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卓轩的第一反应是:郭登与方善的意见或经常相左,久而久之,迫使左右为难的下属养成了某种条件反射式的应变习惯,否则,黑脸大汉就没有理由为了一个轻如鸿毛的小子而消极对待上令。
时间似乎过了很久,郭登终于扭过头来匆匆一瞥,也不知是否看清了场上人的姿容,就非常自然的别过头去,思维再次登上了他的“远望号”。
黑脸大汉摇摇头,叹口气,正待发话,忽闻蹄声骤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