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骑牙兵散布在二人四周。远处林间或丘坡上偶有隐伏的哨探发出旗语,与巡哨的林峰联络。
正值樵采时分,隐伏在各处的“夜不收”十分警惕,急骤的蹄声自然逃不过他们的耳朵。昨日的引敌入城就多亏了暗哨的旗语指示,发完旗语后,他们一般都会安静的潜伏下来,鲜有人暴露自己的藏身之地。
另有数名流动哨探在更远的地方策马巡查。
已是仲春时节,荒原上浮着一片浅浅的草色。右侧开阔的平野上,可见成片成片的卫所军屯田和民田,阡陌纵横,返青的冬小麦一眼望不到尽头。
迎面而来的春风依然携着几分寒意。
驰行将近一里远,林峰才回道:“阳和战败后,大同守军便关闭了城门,不久京军来而复返,此后各处都有鞑贼,城内城外消息不通,天知道土木堡一战究竟发生了什么!”
转视卓轩,欲言又止,顿了许久,犹豫道:“事后陆续有零零碎碎的消息传来,但那些消息真假莫辨,不提也罢。”
卓轩听得出来,林峰对土木堡之战知之甚少,再加上话题敏感,故而讳莫如深也是情有可原的。
他在另一个时代已知大明首席太监王振擅权这段史实,但不相信土木堡之败是败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手上。
王振权争手段过于狠辣,此事不假,但他绝不愚蠢,愚蠢的人不可能做到权倾天下,令百官畏服。
要不,换个智商稍微不在线上的宦官专权试试?还不被朝中那帮老谋深算的九卿给玩死!
“土木堡之败果真与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有关?”
王振早已成了世人心目中祸乱明廷的公害,家人和余党受到了清算,所以,此刻卓轩直呼王振之名,并无任何的心理负担。
林峰顿感诧异,一个流民小子,投军方一月,便知道了只有军中显赫人物才知晓的朝中大事,这有些不可思议。
“去年入秋后,大同数万边军覆败于阳和城西,此事震动明廷。我曾听见郭总兵和沈宪台谈起过此事,王振的确曾于内廷力劝正统皇帝亲征,不过,在我看来,天子亲征只涉及明军是否该驰援大同这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而与京军惨败并无必然的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