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在一片恭维声中,甄乾马车驶进了鹿泉县。
鹿泉县县令姓封,山东平卢四大家族的旁支,和甄乾关系不错,酒庄的三成干股给了县衙,以前元日之前甄府都会把一年的红利送到县衙,今年也不会例外。
考虑到甄乾是初来乍到,封县令也没有难为甄乾,和往常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唐代官员的薪俸存在很大的弊端,诸州县官员的薪俸都不是官府统一发放,而是通过诸州县的公廨钱利息供给。
公廨本钱又称“诸色本钱”、“诸色食利本钱”、“食利本钱”、“息利本钱”,或简称“公廨本”、“公廨钱”、“借食本”、“本钱”、“官本”、“本”,是各官衙用以“出举回易”取利的货币。
公廨本钱本意是好的,但和尚念歪了经,以至于成为了唐代一朝高利贷的代名词。公廨钱始于隋而盛于唐,“先是京官及诸州并给公廨本钱,回易生利以给公用。至开皇十四年六月,工部尚书安平郡公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为利是求,烦扰百姓,败损风俗,莫斯之甚。
尽管公廨本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级官吏的俸料及办公用费的问题,减少了国家财政的支出,但是随着公廨本钱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突显。
弊端之一金钱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职能逐渐削弱,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政,纷纷经营以自肥。
弊端之二以权谋私,唐代的公廨本钱制度开辟了商人入仕的新途径,与正常的科举取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只要利息不亏,在交完一年十二个月的全部息利后,捉钱令史即可参加吏部遴选,被授予官职。府史、胥士也可能在纳利满岁后得到流外官品级上的升迁。
弊端之三特权扰民,公廨钱的用意养贤之禄,国用为先,取之齐民,未为利下。何用利本息利,法商求资。皇运之初,务革其弊,托本收利,以绳富家,固乃一切权宜,谅非经通彝典。顷以州县典史并捉官钱,收利数多,破产者众。散诸编户本少利轻,人用不休,时以为便,付本收利,患及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