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和王承恩随身的武器是四把“杜版”44式手枪和两把“朱哥”连弩。
“杜版”44式手枪是后装线膛手枪,使用“杜版”铜壳子弹。要实施这次“虎口脱险”的计划,没有合适的随身武器防身是万分危险的。这年头匪徒到处都是,地方上的民团拦路抢劫也是习以为常,更不要说遇到大顺盘查军兵了。总之,一定要有好使的随身武器。为此,方以智曾经建议多带几颗拉火式手雷,王承恩一听就乐了,近战的时候等你掏出手雷再拉火,脑袋早搬家了,再说这玩意又重,带不了几颗。没办法,王承恩只好让“杜版”44式手枪提前出笼。
保命的武器性能一定要有保障,不能炸膛是肯定的,同时要保证射程、射击精度和火力连续性。
保证射程就要有一定的口径,最终把口径定在了约20毫米,枪管的长度定在约200毫米。
保证射击精度就要上膛线,王承恩想起后世吴运铎在《把一切献给党》里描述的办法,让“崇祯木工所”的林师傅先做出螺旋模型,然后交给方以智,用失蜡法做出铜制的带有内螺旋沟槽的导向套筒,再做出铜制的螺旋杆,同时制作可以装在螺旋杆一端的钢制刀头,王承恩就可以在“崇祯木工所”定做的木制拉床上对枪管拉制膛线了。方以智假公济私安排下去,赶工干好精铁枪管和王承恩索要的一应工具,王承恩就在自己府上干起了给枪管上膛线的活。那台木制拉床说是拉床当然是夸张了,所谓拉床不过是一个用来固定枪管和导向套筒的架子,说拉也不科学,应该是挤。
在拉床上固定好枪管和带螺旋沟槽的导向套筒后,在螺旋导向套筒和枪管中注上油润滑,然后在螺旋杆一端的方口内装上一个圆头方尾的精钢淬火刀头,刀头的圆周上沿着圆弧的四等分处各凸出一小截刀尖,此时把装好刀头的螺旋杆插入导向套筒中,当刀头接触到到枪管内孔时,就用锤子敲打螺旋杆的尾端,慢慢在枪管中挤出四条螺旋痕迹,反复挤三五次,直到畅顺之后停止。挤出第一道螺旋纹后,再换上一个稍大号的刀头,挤出更深的螺旋纹,如此者多次,循环往复,一根带有四条来复线的枪管就宣告制成。
其次当然是子弹,子弹的火帽问题自然也难不倒王承恩。“杜版”44式子弹是用铜壳,在铜壳的尾部钻有一个小孔,在铜壳中塞入一个长约15毫米的木塞,木塞由两半拼成,两半的中间开有直径约4毫米的半圆槽,合成一个直径4毫米孔径小孔的木塞,小孔圆周便是用树脂粘接而成的燧石砂粒和发火药,这个设计继续沿用了“杜版”拉火式手雷的设计思路。弹头是锥形弹头,有锥形铅弹和锥形铜弹两种,杀伤力以锥形铅弹头更大,但是残留铅渣伤膛线,所以多配铜弹头。由于弹壳大于弹头,弹膛大于枪膛,当子弹上膛时,卡在弹膛中不能前进,当撞针快速撞击子弹时,先是穿过铜壳的小孔,之后与木塞小孔圆周的燧石砂粒摩擦发火,引燃发射药,进而发射弹头离膛。发射药燃烧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