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几个翻译,科班就两个,还有几个野路子。
此时翻译,非常困难,东西方社会活动不同,不相通的地方很多,如果没了解过,不能想像对方的生活,你是无法写下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的。鸦片战争后,交流增多,但不成体系,非常凌乱,个人理解偏差大,西方个人可以用自己的封建史,去理解,一个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在东方如何去理解工业社会?好翻译可以贴近对方的语境,知道对方从何来到哪去?为什么。完全了解对方,这个时代中国谁做的到?留洋的人做翻译,对没去过工业社会的人是可以做到降维打击的,前提是理解工业社会。
留学的科班学长,调侃我们遇到好时候啦,清朝战败,所有清醒的人,都意识到要学习西法,帝师翁同龢,对主张变法的强学会,发行的《万国见闻》介绍西方大为支持,所以这次来自荐的三人才都会被留下,以后要加刊,我们就有些忙不过来了。看的出来蹉跎岁月,为一个译书郎,这次被帝师赞赏,也许未来可期,有些振奋,也感染了我们。会者不难,大家上手很快,量也不大。慢慢有安定之感。
不久变更刊名为《中外纪闻》,两日一刊,上书阁抄,新闻和翻译的外国有用之书。
书馆中的几人,将新刊翻阅,外国翻译部分,书中的注释不足,因为有专业书籍部分,有很多专业名词,没有注释,非专业人士是看不懂的,但本来就是科普书刊,实在说不过去,书馆是编辑负责,翻译不足,要相互协调才好,怎么能这样敷衍?或者招人,或者改变内容,总要解决才是,奈何几次反映都无变动。
三人请谢温转达,却一直没有回应,只托说师傅未回,无人做主,让人窝火,却也无奈。一来二去也结识了些学会中的朋友,只是都是传统读书人,说起西学,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细问却也是什么都不知道。谈起康来,宣传的主张目标是天下大同,很好,怎么实现?什么举措?对农民好点减税,对商人好点减税,让官员好点,敬业点,廉洁点,怎么好像都是中国传统政治内容?喊来喊去只有口号,句句都是变法,句句都是西法,但看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