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东西还是在来的路上。张士诚细细的给张克讲解过。
张克以前建设的是钢铁厂,上千人的企业从无到有的搭建框架,这个难不倒自己,关键是怎么控制手下人,军队是纯粹的暴力机关,它的运行逻辑和工厂是不一样的,工厂什么事就是给钱就完了,解决不了让人走就是了。在军队你让人走,为了防止暴力反噬,你必须进行制衡,必须要有嫡系支持。
此时东北大概有650万人左右。张克的民屯据点,没有选择,为了将来快速通过铁路从内地招流民扩充,只能在辽河以西,锦州附近寻找,还好锦州驻军是淮系自己人,打过招呼(环渤海都是,负责抗敌。满清驻军势力要在更加内陆的地方)。
辽河是东北交通要道载体,东北的铁路没有正式修通前,东北的物资都是通过水系河流运送出来,人少大路维护就难,交通体系就差。
东北自古以来一直是苦寒之地,但再苦寒的地方有吃的,和饿肚子比起来什么都不是。
清朝东北三次开禁。
第一次为了防御沙俄东扩,备战雅克萨之战,强制征发罪犯到黑龙江种地给驻军提供粮食。绝对的苦差事。
第二次,原来人口300万左右。
随着清朝和外国交流,农作物种类,农业技术发展,入口滋生,为求活命偷渡东北的人越来越多,清廷开始主要是在禁止人口流入。1860割让外东北给俄国,但俄国继续东扩,后来逃难的人越来越多,开始下令圈地收税,开禁又禁止,政策不停反复。(合称第二次开禁)
人口从外部涌入东北,带来内地的农业技术,种子。人口大约六百万1893数据,未开禁(1902第三次开禁)。
此时在被圈出来的地方种地交税或者种地了再被圈然后交税的是一个部分(挺惨,社会地位不平等),原来种地是民,征召是兵的军屯势力是是一部分。(军屯和明朝一样,慢慢腐朽,打仗不说了,凑几个人应和差事,剩下功能就是构建秩序,欺负人。
介绍一下,东北地区的开发程度比较低,人口稀少。他的军队大概有六七万人。地广人稀,不缺粮食。养军的比例就会高(参考战国,三国动员比例)。但一个地方只要有秩序,它就有阶级,一部分人是负责生产,一部分人负责控制。负责生产的人出产的物资越多,负责控制的阶级就会越大,比例越大,所以清没了大家都不说话,圈起来的汉人不提,自己的根基,被欺负的底层也觉得挺好。)
上千人的粮食的采购是一个问题。粮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原来本地地方势力,本地军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