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关外诸国有了动乱,大唐也可以平定,现在吐蕃治理得就很不错,有越来越多的吐蕃人心向大唐。”
可就算是张阳说了这个策略,赵国公就反对得如此坚决,带着一些个人的恩怨。
李承乾忽然笑了,“看来,以后朝中的风波也不会少。”
夏天到了尾声,当西北的风吹来的时候,让人感觉到了秋意。
半月之后,骊山上,张阳与李玥正在看着各地送来的秋收奏章,朝中各地的许多粮仓都开始放粮了。
李玥皱眉道:“太原的粮食都降到了斗米三钱,关中这四钱的粮价多半是维持不住半月,等淮南十月秋收,粮价还要下跌。”
张阳瞧了一眼,坐在华清池边喝着茶水的李世民,这皇帝还坐得挺踏实。
来骊山避暑,也给皇帝安排了住处,还天天要来蹭饭。
他忙的时候,骊山还要多准备一份饭食送下去。
不忙的时候,就踩着饭点来骊山用饭。
粮食一直是国祚的头等大事,如此一来骊山收粮食的价格也可以低一些,用来酿酒。
富余之年收粮,等旱年粮食收成差的时候,便将粮食放出来。
皇帝是个心大的人,如今粮食这么便宜,中原便不会有饥年,对太府寺来说压力更大了。
粮食便宜意味着田亩的价值降低,大唐的饭桌不好管,管起来费尽心力。
上官仪已经去泾河了,李孝恭的三百亩良田都可以用来种一些青菜,卷心菜与萝卜。
三百亩的菜地,对太府寺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粮价越低,就越意味着作物多样性的迫在眉睫。
要说自己在愁什么,愁的还不是这大唐王朝到了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
张阳觉得这世上只有自己的一个人在忧愁,自己是唯一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我在这大唐尽做好事了。”张阳哀叹道。
“哼。”坐在华清池另一边的李世民听到了这句话,冷哼一声道:“你要是尽做好事,就应该为社稷出力,而不是在这里整天盘账。”
“陛下想错了,我现在的盘账就是为了社稷。”
“这不过是你太府寺分内之事。”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若不是我们骊山盘账,敢问陛下朝中用度谁来安排。”
从皇帝的视角来说臣子为社稷是理所当然。
对张阳来说为皇帝办事与为天下人着想是两回事。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