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隆万盛世 > 859京察

859京察

或已改任它职,因此京官十年一考察具有不完善性。

    于是在弘治九年二月,吏部郎中黄宝率先提出京官六年或九年进行一次考察。

    对此,弘治皇帝并未引起重视,自然也没有因此就下旨。

    弘治十四年七月,吏部复议南京吏部尚书林瀚等人,重提京察周期过长,地方官员三年入京一次进行朝觐考察。

    内外武职官员也要五年接受一次考选,只有两京五品以下官员的考察十年才进行一次,间隔时间太久。

    明孝宗对此也表示认同,但但依旧没有下旨改变京察制度。

    一直到弘治十七年五月,吏科给事中许天赐以灾变上奏,再次请求京官六年一次考察。

    由此也可以看出,利用灾变请求调整国策,其实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开始,也成为改变国策的一个机会。

    或迫于朝中大臣的反复提议,弘治十七年六月,明孝宗终于下旨:“令两京吏部各会同都察院并各衙门堂官从公考察,今后每六年一次,著为令。”

    自此,六年一察制度才完全建立起来,但由于特殊情况的发生,有时并未严格遵守六年一察。

    或因新皇帝继位、或因发生天灾异变、或因当权者排除异己的需要,都会临时举行京察,这样的考察也被称为闰察。

    闰察起于正德、嘉靖时期,成为权臣倾陷忠厚之人的深坑。

    京察的举行由朝野各衙门协作进行,“部、院主持于上,吏科、河南道、考功司协赞于下”,吏部和都察院堂官从事京察的主持工作。

    考功司是吏部直接负责京察的部门,主要负责京察的具体工作,科道主要负责京察前一系列准备工作,及京察后的拾遗工作,对官员的考察结果最终“以听上裁”,由皇帝决定被察官员的去留。

    南京官员的考察“俱该南京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径自具题”,南京京官的考察不由北京部、院职掌,全权由南京部、院负责。

    京察由吏部尚书主掌,吏部侍郎的职责为“主赞太宰”,协助吏部尚书工作,其职能贯穿京察的准备、进行和收尾的各个环节。

    很不幸,今年发起的京察,或者成为闰察的主掌,就是刚刚回朝的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高拱。

    在杨博致仕后,隆庆皇帝并未让内阁推举新的吏部尚书,而是直接在旨意中让高拱掌部。

    这也是高拱在回朝后并没有急于对一些人进行报复的原因,他有的是机会可以慢慢炮制一些人。

    京察的准备阶段,始于科道官的察前建言,随后吏部堂官覆议科道官所陈言内容,并奏请开展京>>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迟来深情狗都嫌,我牛逼了,你哭啥名门第一儿媳包青天之朗朗乾坤抗战:当初赶我走,还想我救援?特战之王天师下山,红白席上她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