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后世影视剧里,古人的白银都是亮堂堂的,一看就是值钱物,可那只是道具,是假的。
现实中大明流通的银子,又脏又黑,上面全是牙印,掉地上都不一定能认出是石头还是银子。
先秦时期,随着铜的出现,人们制造青铜器,铸造铜币。
在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各国的钱币形状,各有不同,有刀币、圆形方孔钱、铲币等等各式各样的货币都有。
秦朝统一中原后,秦国的刀币成了通用的钱币。
汉武帝时期,朝廷集中造钱,当时流通的是五铢钱。
然而一直唐朝之前,货币的性质与重量都不统一,唐朝发明的开元通宝,是朝廷统一了重量的铜钱。
元朝时期,老百姓就拿银子来当货币使用了,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位时,大力推行银元宝的使用。
为什么说古代的银子都是黑不溜秋的呢?
因为银子自身的成分问题,暴露在空气中,或者跟人接触,容易氧化发黑,也就形成了后面我们所看到的黑不溜秋的银子。
其实即便是后世,银饰品也存在这个问题,暴露在外久了都会变色。
古代造银技术不发达,银子提炼不纯,造银的方法也不规范,银子什么形状都有,且为了流通方便,银子往往被切成小块的碎银子,用来日常消费使用。
生活中大锭的银元宝很少,拿出去用也不方便找零。
这些细碎的银子,在市场反复的流通中,不断地氧化,磨损,渐渐地就成了一坨黑漆漆的石头。
后世影视作品里看到的古人,拿到银子上来就先咬一口的场景也不是作假,因为银子质地软,又被氧化的很黑。
所以为了辨别真假,古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到咬上一口,能留下牙印的,表示确实是银子而不是石头。
久而久之,于是银子的表面就留下了各种坑坑洼洼的压印,既脏,又难看。
即便是魏广德随身的口袋里,放的碎银子,其实也多是如此。
他相信,张居正身上应该也会有同样的“石头”。
别说身边带着下人,是不是就不用自己带钱了。
魏广德和张居正都不是生来富贵,都是通过自己努力,慢慢打拼才熬到现在的位置,随身带钱的习惯可不容易丢掉。
其实好看的银子也有,那就是官银,地方上送到京城的银子就是经过处理后的“雪花银”。
官银制造工艺高,提炼纯度也高,又是以统一的模具生产出来,所以外观确实好看,类似“雪花”般的亮泽。
如果再用这些银子做一次抛光处理,那就是皇家专属了,不轻易流入民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