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五集 玄奘西游

第二十五集 玄奘西游

    甘凉古道,有国高昌。

    字幕:高昌王麹文泰,金城郡金城县人,汉尚书令鞠谭后代,高昌国主麴伯雅之子。武德六年嗣位高昌国王,贞观四年入朝觐见唐太宗李世民,自请归附。

    太宗见高昌王自请归附,心中甚喜,遂赐麹文泰之妻李姓,预属宗亲,封常乐公主。

    贞观十三年,乙毗咄陆可汗统一西突厥,并遣吐屯阿史那矩领高昌冠军大将军,以监督其国。麹文泰由是归附突厥,不复朝唐。又与西突厥联兵侵犯伊吾,劫掠焉耆,阻绝西域商道,多次遏绝西域诸国向大唐朝贡。

    唐太宗下书责之,并征阿史那矩入朝,麹文泰不应,只遣其长史雍前来长安谢罪。

    颉利可汗败亡之后,中国人在突厥者走投无路,或奔高昌。唐太宗诏命高昌归还,麹文泰又蔽匿不遣。

    太宗怒责其使者雍前: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筑城掘沟,预备攻讨。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明年当发兵击汝。

    是年三月,乃遣民部尚书唐俭、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使,赍持缯帛重礼以赐薛延陀可汗,商议使其率本部为向导,同伐高昌之事。

    自突利可汗弟结社率造反不成,朝中言事者多云使突厥人留居河南不便。

    李世民信以为然,遂诏拜右怀化郡王李思摩为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称乙弥泥孰俟利可汗,赐之鼓吹;突厥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归旧地,俾使世作藩屏,长保边塞。

    然而突厥人皆都忌惮薛延陀,不肯奉命出塞。

    太宗闻此,遂遣司农卿郭嗣本为使,颁赐薛延陀可汗玺书:颉利既败,部落咸来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后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今户口蕃滋,吾心甚喜。既许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将遣突厥渡河,复其故国。尔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

    薛延陀可汗闻说自己为大,再拜奉诏。

    太宗甚慰,便遣李思摩帅其所部,建牙帐于河套之北,以抚还归突厥及诸胡族人。天子驾御齐政殿,亲为怀化郡王饯行。李思摩涕泣感戴,奉觞为唐天子上寿,说道:奴等破亡之馀,分为灰壤,陛下存其骸骨,复立为可汗,愿万世子孙,恒事陛下。

    李世民深为嘉许,又遣礼部尚书李孝恭赍持册书,同至其落,筑坛河上,立为可汗。

    又以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熟为右贤王。阿史那忠乃是苏尼失之子,涕请入侍长安,太宗诏许之。

    既复突厥汗帐,唐太宗乃谓众臣: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若割根干以奉枝叶,木安得滋荣!朕悔不用魏徵当初之言,几致狼狈。

    太宗虽命唐俭与薛延佗可汗商议谋攻高昌,但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够悔过。其后又下玺书,晓示祸福利害,征召入朝。

    麹文泰主意拿定,竟又称病不至。

    唐太宗终至大怒,便于贞观十三年十二月,派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帅,副总管兼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副之,率诸将引十万大军,渡河往西进攻高昌。

    十四年春,唐军兵临碛口,排列进攻阵势。

    麹文泰安坐高昌,对众臣道: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

    虽然壮志凌云,当闻唐军兵至碛口,麹文泰吃了一吓,便即发病而死。

    画外音:高昌之名,始于西汉。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壁垒,因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

    镜头闪回,叙述高昌国历史沿革。

    东汉初年,河西窦融及凉州马家举高昌之地,归附汉光武帝刘秀。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鄯善郡、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东晋前凉建兴十五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凉王张骏遣西域长史李柏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辖高昌、田地等县。又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称作沙州,以杨宣为沙洲刺史,治所设在敦煌。

    西凉被北凉所灭,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及娘舅唐契西渡流沙,占据伊吾,建龙兴年号,羁縻高昌,建立伊吾西凉。臣服于丁零,凡内地来人,李宝皆倾身礼接。

    其后北凉被北魏所灭,将欲西迁,李宝兵分两路,亲自南往敦煌,使二舅唐契、唐和往占高昌,以断北凉西进之路。

    二唐却中高昌郡守阚爽缓兵之计,被北凉所败;唐契殿后战死,唐和率众远奔。由是北凉沮渠无讳占据高昌,北魏以李宝为西戎校尉府主,唐和镇守焉耆,韩拔镇守鄯善。

    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重占高昌,郡守阚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难。

    柔然处罗可汗派遣大军南下攻克高昌,杀死沮渠无讳继承人沮渠安周,帮助阚氏重返家园。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便以高昌为国号,亦称阚氏高昌。

    阚伯周彻底继绝与中原王朝关系,而以柔然为保护国。阚伯周死后,子阚义成继位;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自己复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

    阚氏高昌国共传三世,国祚计三十一年。

    高昌人拥立张孟明为王,是为张氏高昌。但仅八年之后,高昌国人复将张孟明杀害,拥立马儒为高昌王,是谓马氏高昌。

    马儒以巩顾礼为左长史,麴嘉为右长史,派遣司马王体玄到北魏朝贡,请求举国迁住内地。北魏孝文帝接受其请,割伊吾五百里地,以供马儒居住。

    而高昌人眷恋本土,不愿东迁,由是杀死马儒,而立麹嘉为王,是为麹氏高昌。

    从南朝中期到唐初,麴氏高昌雄踞吐鲁番盆地长达一百四十年之久,疆域最广时南接河南,东连敦煌,西次龟兹,北邻敕勒,置四十六镇,是谓西域大国。

    大业四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又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并于高昌国置西戎校尉府,以宗室女嫁于高昌王,使统管西域事务。

    传至麴文泰时,已是高昌国第十任国王,并占有大凉之地,史家称为大凉高昌。贞观初年,麹文泰举国归附唐朝;至贞观十四年,却又归附西突厥。

    唐太宗多次征召不至,故此派侯君集发兵征伐。未料麹文泰甚是胆小,竟被吓死。

    闪回结束,镜头转换,东都洛阳。

    麹文泰既死,其有一个结义兄弟不能不提,便是大唐名僧玄奘,别号唐三藏。

    字幕:玄奘本名陈祎、洛阳缑氏(今偃师缑氏镇)人。出身于世宦之家,远祖陈仲弓曾任汉朝太丘县长,高曾祖父亦皆曾任显官,只是到父亲陈慧一辈,家道中落。

    陈慧生有四子,陈祎最幼,却也是最为聪明,自八岁时便随父亲学习《孝经》,有过目不忘之能。其后家遭不幸,父母双亡,家无生计。

    陈祎十三岁时,便与二哥陈捷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自取法号为玄奘。因刻苦诵读佛经八年,二十一岁时即受具足戒,已是洛阳名僧。

    受具足戒后,玄奘便即游历各地,到处参访名师,学习《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玄奘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于是陈表朝廷,奏请官府拨给资费,组织僧团前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太宗李世民允准。

    贞观三年,中原遭遇大水灾,朝廷因东都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

    玄奘西至京师,改装混入西域胡人商队,随其偷出长安,一路往西。由是向西走上万里求经之路,并向天指佛立誓,若不取得真经,终生不再向东行半步。

    玄奘艰苦跋涉半年有余,一路躲避边关抓捕,历经强盗骚扰,克服大漠阻挡之后,终于来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当时西域多数国家皆都信奉佛教,玄奘名气早就在西域传开,而其西行求法之事,西域各国也都尽知。各国虔诚王公大臣都在等待玄奘到来,其中便包括高昌国王麴文泰。

    玄奘西出阳关不久,麴文泰便即听说,立即便派使者去伊吾国等候。玄奘刚到伊吾,便被麴文泰所派使者不由分说,绑架一般接到高昌,玄奘只得顺其所求。

    麴文泰见到玄奘,如遇活佛,立即与其结为兄弟,便以“御弟”呼之。因请其必要在高昌国弘法一个月,取经回来后再弘法三个月。

    玄奘见其如此虔诚,欣然答应其请。高昌王于是大开道场,请玄奘升帐弘法,帐下列坐三百余人;王公贵族、大臣妃嫔全部参加。

    每次开讲之前,高昌王都亲捧香炉,在前迎接引路。玄奘升坐之时,高昌王又亲自伏在地上,以脊背作为脚蹬,请玄奘踩之升座,每天皆是如此。

    玄奘弘法结束,准备西行。

    麴文泰乃派四个沙弥为其随行,更赠衣服三十套,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绢缎五百匹,马匹三十、挑夫二十五人。又派向导外交官一名,使携带高昌国书,以给突厥汗国叶护可汗,请其命沿途诸部给予方便放行。又给可汗赠送绫罗五百匹,果味两车。又给西边西域二十四国分别写书,是谓通关文牒。玄奘此后西行一路顺利,全靠高昌国王打点。

    玄奘很过意不去,亲给麴文泰写书感谢。

    麴文泰览书哽咽道:你我是结拜兄弟,我高昌举国之半皆为贤弟所有,有何感谢?

    出发之日,天上细雨蒙蒙。唐三藏冒雨启程,麴文泰带举国文武及妃嫔送行。麴文泰抱持玄奘痛哭,玄奘亦哭,王公大臣无不流涕。

    高昌王率群臣直送出三十里,临别时泣道:御弟此去,一路保重;前途间关数万里,不知此生能否再得相见!

    唐僧慰道:陛下放心,弟三五年后就回。陛下命我在高昌国弘法三年,弟岂敢违约!

    然后执手相别,一行人马向西而去,消失在茫茫戈壁。

    然而二人皆未想到,此一别兄弟二人便成永诀。当玄奘取得真经,踏上归途之时,高昌国已灭亡三年,世间亦再无皇兄麴文泰。

    画外音:唐僧西行取经,实乃前无古人之盛事。因始自长安,终于王舍新城,跋涉五万余里。自离高昌,经屈支(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塔什干)、飒秣建国(撒马尔罕城)、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复由此南下,经缚喝国(阿富汗巴尔赫)、揭职国(阿富汗加兹)、大雪山、梵衍那国(巴米扬)、犍双罗国(巴基斯坦白沙瓦)、乌伏那国(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

    镜头转换,迦湿弥罗国内。

    玄奘西行至此,便先师从僧胜,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复与毗戌陀僧诃、僧苏伽蜜多罗、婆苏蜜多罗、苏利耶提婆、辰那罗多等讨论佛学。

    二年之后,玄奘又到磔迦国(巴基斯坦旁遮普),师从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又到至那仆底国(印度北部,下同),师从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又到阇烂达罗国,师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毗婆沙》;又到窣禄勤那国,师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又到秣底补罗国,师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又到曲女城,师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贞观五年,抵达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五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达罗毗荼国、狼揭罗国、钵伐多国,访师参学,前后十年之久。

    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经论,然后重返那烂陀寺。

    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

    两年之后,玄奘仍返回那烂陀寺。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玄奘着《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学说。

    在那烂陀寺,唐僧同时参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辩论,又着《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王鸠摩罗邀请讲经说法,并着《三身论》。

    又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其优渥礼遇。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五印十八国王、三千大小乘佛教学者、外道二千人参加。

    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者。

    于是玄奘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之无遮大会,历时七十五天。

    无遮大会之后,玄奘动身回归祖国,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返抵长安。

    唐僧回至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唐太宗亲自接见,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完备译场。

    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并且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因明论在中国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并请太宗亲作经序。十月,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入住,任上座法师,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宗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不肯,终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终于译完这部巨着,多达六百卷。

    此后玄奘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译出《咒五首》一卷,遂成绝笔。

    同年二月,一代高僧溘然长逝,圆寂于长安玉华寺,葬于白鹿原。据史册所载,玄奘法师自归东土,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慧立等所着《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重要着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画外音:由玄奘及其弟子辩机所撰《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唐僧取经故事,元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有《西游记》小说,均由其事迹衍生。玄奘先葬白鹿原,后迁樊川,墓地毁于黄巢起义,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三百余年后被僧人可政带回南京天禧寺供奉。今被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县慈恩寺、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等九处寺院,分藏供奉。

    历史真相: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玄奘归国后收有弟子数千人,着名者便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更有爱徒辩机,以其高才博识,又助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而名噪一时。此后却因与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私通,事发死于非命,而被讥为淫僧。故而辩机便成为一位讳莫如深、功罪难评、聚讼纷纭人物。

    镜头闪回,便说唐三藏座下高徒辩机禅师。

    字幕,辩机是为法号,俗家姓字不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辩机少怀高蹈之节,容貌俊秀英飒,气宇不凡。当其十五岁时,出家于长安西南隅永阳坊大总持寺,师从着名萨婆多部学者道岳。

    道岳法师被任为普光寺主,辩机则改住长安城西北金城坊会昌寺。十余年中潜心钻研佛学理论,以谙解大小乘经论,为当时同辈所推崇。

    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回国,在长安弘福寺首开译场,辩机被选入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是时年约二十六岁。

    与辩机同时入选为缀文大德者另有八人,分别乃是西京普光寺沙门栖玄、弘福寺沙门明濬、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靖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豳州昭仁寺沙门慧立,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九人皆一时上选,而辩机、道宣、靖迈、慧立四人名声特着,除参与译经之外,都另有史传着作行世。

    辩机编撰《大唐西域记》,道宣着有《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靖迈着有《古今译经图记》,慧立则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这四人之中,又属辩机最年轻,风韵高朗,文采斐然,尤为俊朗。在玄奘译场中译出经典计有《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佛地经》一卷,《天请问经》一卷。又参加译出《瑜伽师地论》要典,受旨证文者三十卷。

    《大唐西域记》记述玄奘游历西域途中见闻,范围广泛,材料丰富。除大量关于佛教圣迹和神话传说外,还有许多关于各地政治、历史、地理、物产、民族、风尚资料。

    当时唐太宗怀开拓疆域大志,急切需要了解西域上述情况,故初与玄奘见面,便嘱其将亲睹亲闻修成一传,以示上闻。

    玄奘见太宗如此重视,不敢怠慢,特选自己最倚重弟子辩机作撰书助手,将自己游历时记下资料交给其整理,成此巨着。此书问世后影响极大,致使同类着作相形见绌。

    隋代裴矩所撰《西域图记》、唐初王玄策所撰《中天竺国行记》,唐高宗时史官奉诏撰成《西域图志》,今皆不传,唯独《大唐西域记》流传下来,备受中外学者珍重。

    与高阳公主通奸案,成为辩机遭受世人诟病最大罪名,但其真实性却颇值辩疑。

    此事最早见于宋朝编纂国史《新唐书》,因是欧阳修等史学家权威所写正史,故此高阳公主化为淫荡史料形象,辩机也成为佛门败类,就此亦即似乎成为铁案。

    但在较早成书《旧唐书》中,却根本没有提及此事。

    因为没有更为详实史料佐证,所以尽管后来研究者对此事提出种种考证质疑,但仍不足推翻《新唐书》为辩机及高阳公主所作形象定位。

    据《新唐书》记载推论,先是房遗爱与兄房遗直争嗣,导致高阳公主在太宗面前失宠。偏在此时御史审问盗贼,发现赃物中竟有高阳公主向辩机所赠定情物宝枕。于是二人淫乱丑闻上达天听,太宗震怒,下旨处死辩机,并杀知情奴婢十余人。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此事后续记载更为详细: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公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高宗即位,公主又令遗爱与遗直更相讼,遗爱坐出为房州刺史,遗直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数人私侍公主,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祥。

    由此高阳公主除与和尚淫乱之外,又增加两项罪名:擅行巫蛊之术,以及窥伺天象。

    然而后代研究者发现,此史料前后矛盾,迷雾重重。后世有研究者诸多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说话人在此复加转述,列公自辩。

    疑点之一,高阳公主与辩机通奸地点。据《新唐书》载,高阳公主与辩机在浮屠庐主封地相遇。研究者谓,唐代高僧管理比较严格,进出寺庙都有登记;辩机身为大德禅师,无故离寺不归,还能不被立刻发现,此事不符合常理。

    疑点之二,高阳公主在浮屠庐主封地如此肆无忌惮,则无论其姐韩王妃,或婆母卢氏,弟房遗则等都不会放任自流,任何一人都可直接将实情上报太宗知晓。

    疑点之三,《新唐书》中记载高阳公主失宠原因,与《旧唐书》记载相互矛盾。据《旧唐书》记载,在太宗驾崩之前,曾向女儿赞其公爹,高阳公主没有任何失宠迹象。

    疑点之四,宋太宗时李昉所撰《太平御览》,成书早与《新唐书》,只说高阳公主因唆使丈夫房遗爱与兄长房遗直争夺封爵获罪,并未提及其与辩机之事。

    疑点之五,据《新唐书》载:“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其后又载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公主所赐。则唐太宗已经病笃,还要处理高阳公主争家产案与风月案,逻辑混乱,不得不令人生疑。

    疑点之六,高僧辩机一直受到佛学家尊敬,只是死因扑朔迷离而已。许敬宗在其呈送御览《瑜伽师地论后序》中,曾有“大总持寺沙门辩机,受旨证文,译场僧团清净”之语。在“腰斩辩机”之后未久,许敬宗又怎会说甚“译场僧团清静”,上呈御览?

    疑点之七,记载辩机“风月案”之《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其编者立场非常可疑。欧阳修与司马光均是激烈排佛派,尤其欧阳修,更将《旧唐书》中有关佛教内容大量阉割,撰史之公正性令人质疑。故通过虚构佛家丑闻以打击佛学,并非不可能。

    字幕:贞观十三年,长安街头。

    有胡僧自西域而来,扬言善于咒术,能令人立死,复咒之又能使其苏醒。太宗李世民闻而不信,便选飞骑中精壮者试之,果然皆如胡僧之言。

    朝中时有太史令傅奕,精心研究术数之书,始终不信鬼神佛仙。因见胡僧此番做作,于是进言天子:此邪术也。臣闻邪不干正,请使胡僧咒臣,必不能行。

    太宗见其说得果决,便命胡僧当场施咒。

    当胡僧施术之时,傅奕肃立殿中,毫无所觉。过后未久,那胡僧正念咒之间,忽然大叫一声,僵仆在地,若为重物所击,遂就此死去,再未醒来。

    太宗及众臣无不惊骇,皆谓傅奕定非常人。

    便在此时,黄门报入:启禀陛下,此事煞是奇怪,臣不敢不奏。

    太宗便问:又有何奇事?

    黄门:宫外大街之上,又有一个婆罗门僧,当众声言自己获得佛齿,若用其击物,无坚不摧。并且试之于京师通衢,长安士女皆都往观,辐凑如市。

    太宗:可煞作怪。速传那胡僧上殿,我要亲试。

    傅奕谏阻:陛下不可。此等妖人,怎可使其擅自入我大唐庙堂宝殿?臣有一法,只令内侍前往当街一试,便可戳穿胡僧妖术把戏。

    太宗:却用何法?卿试言之。

    傅奕:臣闻世有金刚石,其性至坚,物莫能伤,唯羚羊角能破之,可往试焉。

    太宗便令黄门官:你便引领十名禁卫,往药铺赎买羚羊角一对,前去试那胡僧。

    黄门领命下殿,便问御医讨来一对羚羊角,连银钱也都省了;一支纳入怀内,一支擎在手中,引领十名禁卫出宫,来至大街以上。

    果见一个婆罗门僧,正在街心大言不惭,并用其“佛齿”与人赌赛。四周观者如堵,有好事者或出玉玦,或出利刃,试以“佛齿”,皆都逢之即破,无不落败。

    围观男女见此,皆都惊骇;更有多人向那胡僧下拜,称为活佛。

    那胡僧高举所谓佛齿,洋洋得意,不可一世。

    黄门官命禁军拨开众人,自己手持羚羊角径入人群,口中叫道:胡僧休狂,我来也!

    未等那胡僧反应过来,早纵身跳至近前,就出手中羊角,猛叩其举在空中之佛齿。只听喀嚓一声,那佛齿应手而碎,散落于地。

    观者见此,大笑不止,哄然散去。

    黄门官便命禁军将那胡僧擒缚,扭送有司,自回皇宫,向皇帝复旨。

    太宗听罢黄门还奏,与群臣皆都忍俊不住,捧腹大笑。因对傅奕赞道:太史令不仅精通天文星相,并连人间妖怪,也当退避三舍也。

    傅奕逊谢,心中暗道:我堂堂鬼谷门下,天王李靖高徒,惧甚胡僧妖术!

    其后傅奕年老致仕,还归原籍故乡,得享寿考。临终之际,自觉天限将至,遂将其子唤至近前,告戒道:你等当习道藏,不得学习佛教经书,以及怪力乱神。

    嘱罢瞑目而逝,时年八十五岁。

    镜头转换,按下长安,复说漠北。

    西突厥利失可汗在位,帐下大臣俟利发不服,与乙毗咄陆可汗合谋叛乱。利失可汗出其不意仓皇出逃,其后死于途中。

    弩失毕部落迎接利失可汗之侄薄布特勒,立为可汗,是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沙钵罗叶护建牙帐于虽合水北岸,称为南庭,龟兹、鄯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史、何、穆、康等小国均来归附。乙毗咄陆可汗建牙帐于镞曷山西麓,称为北庭,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触木昆等国均依附之。

    自此西突厥分裂南北,以伊列水为界。(本集完)>>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吞噬古帝桃花山刘家修仙传天使6重生娇娇女驯养摄政王快穿年代女配团宠小娇妻:裴总今天又吃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