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便于立即撤离。好了,我们说正事吧。”
吴锋剑向刘世杰传达了上级的最新指示:
第一,组长已经了解到在临城的军警宪内部当中,潜伏着一名级别很高的日本间谍,此人对临城军事、政治方面的危害极大,临城站已经知悉了此人的存在,但一直没有找到实质性的线索所以,组织上要求临城方面能够积极“配合”临城站,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之所以让庄国甫也过来,是因为庄国甫在上海的时候曾经通过其他的渠道了解到一些此人,也许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第二,老乔牺牲之后,寻找“秦俑”的任务还得继续有人执行,这个担子同样也会压到刘世杰的肩膀上。
刘世杰感到这两个任务执行起来,都很棘手。
首先,针对配合临城站寻找日本高级特工线索的问题,刘世杰提出了一个疑问:“军警宪部门人员身份都极为敏感,很难接近他们,一旦不慎,很容易被反咬一口,这样是不是太冒险了?再说了,临城站的人当前虽然针对的是日本间谍,可他们到底是特务,是我的敌人!”
吴锋剑反问:“日寇已经占领了我们的东三省,但他们不会因此而满足的。他们今年上半年在华北进行了两项重大的挑衅行为:一是大量增派军队,二是大规模进行走私。这些行为既是日本对南京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完全屈服于日本的意志,加速‘华北特殊化’的进程;也是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的步骤。”
日本在华北驻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的《辛丑条约》。
该条约第三条允许各国在Bj至山海关沿线 12个地点驻军,并可在铁路两侧 2英里范围内活动。
条约规定,日本在华北驻军不得超过 2000人。
但是,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一规定,在 1936年 5月至 6月期间,连续向华北派遣了 8批军队,使得其驻屯军(也称天津驻屯军)人数急剧增加。
根据日方公布的数据,增兵后驻军人数为 6000人,加上原有驻军人数,总计约为 8400人。
但是,实际人数远远不止,根据情报部门的估计,日增兵华北后驻军人数不下 1.4万人。
《大公报》则称,天津日军已达到 2万余人。
至于走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北沦陷后。
最初只是零星走私,并没有形成规模。
自从 1933年《塘沽协定》确立了冀东“非武装区”后,以冀东为中心的华北走私活动开始规模化。
日方还声称我方海关缉私船不得在非武装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