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威尼斯本土之间的沟通漫长得让人难以接受,十分考验易卜拉欣的耐心。不过在信使于两地来回的间隙,他还有些其他事务需要处理。
首先便是关于公共教育事业的成果,易卜拉欣最开始投资该领域是想填补伊朗本土什叶派乌理玛产出的缺失,可在操作过程中,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易卜拉欣当时召见萨德尔和其他负责教育的官僚、教士开了几次小会,万王之王的认为可以为所有宫廷基金资助的学校规定统一的标准、提供统一的教材。这样的提议让众人激烈讨论起来,最终敲定一套看上去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制度。
依照拟定的诏令,如今在萨法维境内的学校是不允许私有的——“以至仁至善的胡达之名,教育事业不得如同采矿、纺织等作为商人盈利的行当,一切学校为社区所有,并受官府的监督和管制。”
同时学校的等级和分类也确定下来,在社区内除了归清真寺负责的宗教学校,还有各个同业行会受命尝试开办的学徒学校,以及由萨德尔直管的高等学府。
在实际操作中,各清真寺的毛拉还会在入学前主持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分配本社区学校的入学名额。高等学府的入学资格则是由其自行安排。
而如今数年过去,在逐年增加的投资的浇灌下,易卜拉欣终于看到了成果——由教团和宫廷主导的公共教育事业和考试制度已经成型,社会已经基本接受并在适应这些改变。
只要再过几年,随着这些制度的巩固,再加上印刷行业的推动,易卜拉欣就能源源不断地收获官僚、教士预备役,并增强识字人口对宫廷的认同。
除了这些根植于民间的各类学校,易卜拉欣也不忘关注宫廷军校和航海学校,毕竟一个政权不能只靠文官运转,暴力才是最底层的逻辑。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