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几十人而已。
若是如此,倒也不至于被邓百川拿下,毕竟这个时代,煤炭、木炭等取暖用品基本上属于奢侈品。一斤上好木炭的价格可以卖到六文钱,等同于两斤糙米。按说,这其中大是有利可图。可问题是这里是江浙一带,冬天其实也没那么冷。虽然后世经常有人拿南方的冬天开玩笑,但对于这个时代的穷人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
而富人呢?人家惜命得紧,宁肯多花点银子购买上好的木炭,也不会使用毒性大的石炭。所以石炭在南方就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所以,要想销路好,只能将石炭运到汴京一带。如此倒也能获利颇丰,然而,要想到汴京,最高效且低成本的方式是漕运。可为了保障漕粮的运输,汴河上一般只能走官船,其他船只要走,需得交一大笔过路费,一来二去得不偿失。
如此一来,那矿主就只能无奈放弃了。
邓百川本来不想吃下这么个鸡肋,但他想到,慕容复此举可能是在为慕容家复国大业谋划-毕竟石炭也可用于兵刃锻造,虽说成本远较柴薪为高。
慕容复想的则不是这些。
历史上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是以矿工为基础,建立起来他那支名垂后世,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的。
首先,矿工不比佃农。这个时代,一支由自耕农组成的军队可能在与敌人接触的那一瞬间崩溃。但一支矿工组成的队伍却能保持良好的协作性,表现出更强的战斗意志。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有一支这样的力量呢?想想被梁山借粮的祝家庄就明白了
慕容家光田产就有八千顷,这样一份家业不知道多少人惦记着呢。不然你以为少林僧众习武难道真就只是为了强身吗?
不管他日的打算是什么,总归要手里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才安心。算算时间,方腊现在应该还是一个孩子。但保不齐他日江浙不会来一个朱勔这样的庸官,掀起一场乱子来,未雨绸缪总归是好的。
慕容复对邓百川的表现很是满意,吩咐了几句就让他下去了。
接着他又叫来了易大彪兄弟。他们二人仍旧是之前那副朴素的打扮,一点没有因为慕容家给出的丰厚待遇而改变本色,这倒是让慕容复很是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