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看去像一个巨大的海胆,每个星系的恒星都被数轮巨大的环世界所围绕,在恒星的南北两级还有数圈小型的圆环向外层层叠叠逐渐扩大,似乎正在引导恒星的能量流入某处地方。
没有任何的行星、或是小行星还会存在在这些天体结构之中,就连不在这些星系的重力井、但还有可能回归星系的陨石也遭到了针对性的清理,以防破坏星系的稳定。
现实宇宙中看不到这些星系之间的联系,不知道的人见了或许会以为这是“一组”同类型的巨构,而不是“某一座”巨构。
但若是将亚空间之中景象套入到现实宇宙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长满了尖刺的“宇宙海胆”,辐射向四面八方。
这座超级巨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功能结构”,就算脱离了核心也能够单独使用,只不过对宇宙规律的影响会变得十分有限,而这种“结构性”也是巨构建筑的特征,哪怕其占地面积十分巨大,也依然会被称为“巨构”。
不过这种层次的巨构,其消耗的能量也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
那些恒星看似是在为“创世之柱”提供能量,但实际上那只是用来维护巨构正常运行的基础能源部分而已。
修改宇宙规律可不是随便说一下就能改变的,这需要极为庞大的能量。
如果想要启动“创世之柱”修改规律的功能,那李文渊需要一次性燃尽数十颗相当于太阳质量的恒星才能够得到启动一次的能量,而且还只能做到最简单的一些修改。
“也难怪那个‘记录者’启动他们那所谓的‘创造之一’时还需要申请……这么一个‘吃星大户’任谁都不好负担……”
宇宙中的恒星确实很多,而且其中有些大质量的还可以一个顶一亿个,但“创世之柱”确实是一个耗能大户。
重点不是在恒星数量上,而是在于如何将那些巨大的能量源一次性运过来。
说起来挺有趣,“创世之柱”那些在星系中围绕着恒星的多层环世界,基本都是一种“电池环世界”。
上边只有负责能源传输和能源储存的高能电容器,这片宇宙许多都在改变,唯有能量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为此,李文渊还提前储备了许多超大质量恒星在亚空间之中,用于供给“创世之柱”来“燃烧”。
“……都多久了,我都快忘记这种为能源而考虑的感觉了……”
他如此感慨了一句,随即便正式开始研究如何使用这座巨构来进入那个“牢笼”星系。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