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喜见状,忙殷勤地说:“如果您能将您的学问道理著录下来传给我,弟子自然放老师出关。”老子无法,只好接过尹喜递上的笔,一口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老子》的一部书。因为这书上篇开卷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一方面由于关令的“胁迫”,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难觅。尹喜拿起老子写好的书稿,认真拜读,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一同出走西域。从此以后,老子飘然远去,不知所踪,消失于历史茫茫的烟尘之中。
老子的爱好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分《德经》和《道经》两篇,是我国现存的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这部书在春秋时期被称作《老子》,道教兴起以后被尊为经典,故而被称为道德经;因为这本书只有约五千字,所以又被称为《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本书共八十一章,字数虽少,却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内容,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成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据说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居,便请老子留下著作,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老子传世的唯一著作《道德经》。国学大师胡适曾经评价老子为“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也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道德经》中还蕴含着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提出的“无为而治”观点是历代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政治上的“有为”而言的,在老子看来,“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增加。统治者征收大量赋税,造成人民饥饿;统治者越是强作妄为,人民越是难以心服口服。
老子强烈反对“有为”的政治。他说,大路很平坦,君主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了,弄得农田全都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统治者还穿美服,佩带锋利的宝剑;统治者吃厌了精美的饮食,却还要搜刮更多的财货。针对这个问题,老子提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指的是,统治者在管理人民时采取顺其自然的手段,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这样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反抗行为相对也就较少。反之,越是“有为”政治,给民众带来的压迫越多、压力越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