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无数次的教训后,赵军也会用盾牌保护自己,并且用战车反击。但是,盾牌和战车都是笨重的东西,运转不灵活。中山国军队利用速度和灵活优势,团团围住赵军,飞箭又如密如蝗虫地扑向赵军。
既然敌军有速度和灵活上的优势,赵武灵王就决定取长补短,着手开展一场改革。他要求士兵穿便于骑马射箭的胡装,训练军队善于骑马射箭,一场胡服骑射的改革拉开了序幕。
从目的上来讲,赵武灵王改革为的是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要求士兵穿胡装,训练骑射只是手段,因而是一场纯粹的军事改革。然而,赵国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如果只让军队穿胡装,会引发很多非议,甚至挫败改革。
为了赢得全面的胜利,需要在全国推行穿胡装。赵武灵王第一个开展思想动员的人是胡人楼缓。
在赵国有着明显的胡汉之分。汉人自恃文化先进,瞧不起胡人。所以赵武灵王第一个开展楼缓的思想动员工作。
他说道,回想往昔,赵氏祖上何等神武,连接了漳水和滏水的天险,修筑长城防御少数民族,还夺取了蔺城和郭狼等战略要地,并且打败猖獗一时的林胡人。现在,国家遭遇内忧外患,并且屡次进犯的中山国是最大的祸患。如果连小小的中山国都对付不了,赵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究其缘由,赵国之所以会败,因为军队的战斗力不足。
最后,赵武灵王强调,“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司马迁《史记·赵世家》。意思是,想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离习俗的牵累。这话与商鞅说得很像,赵武灵王的改革气魄与商鞅也很像。
尽管赵武灵王很坚决,国内反对派的声音还是很大,他只得再次开展思想动员工作。这次动员的对象是顾命大臣肥义,如果肥义同意,改革的阻力将会大大减少。
听了赵武灵王渴望继承赵简子和赵襄子的大业,所以实施变革后,肥义支持赵武灵王的决定。他的原话是,“王既定负遗俗之无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于是,赵武灵王第一个穿上胡装,同时派人转告公子成,希望他也穿着胡装上朝。
公子成姓赵,名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武灵王没做公子成的思想工作,因为觉得自己人会帮自己人。殊不知,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以公子成为代表的宗室势力。
听了使者一番改革动员的话后,公子成不但自称有病,不能穿着胡装上朝,还说:“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
公子成摆出一副天国上朝的大姿态,赵武灵王不得不登门拜访,亲自做说服工作。赵武灵王还是强调,“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经过一番发人深省的开导,又考虑到国家屡次遭受中山国的侵犯,公子成终于放下大架子和高姿态,抛弃俗见,穿着胡装上朝。
重要人物都同意变革,并且穿上胡装作为表率,赵武灵王即可颁布变革法令。一场以改变着装为主要形式的变革在赵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赵武灵王说“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商鞅也说过,“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赵武灵王也说,“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由此可见,赵武灵王与商鞅之间有着某种相似。
深入敌后的国君
改革的诏令刚刚下发,以赵文、赵造和赵俊等为首的宗族势力又跳出来反对。同往常一样,赵武灵王还是向反对派开展思想工作,而不是动用武力。在“随时制法,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