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愿意?”
办公室里,一群年轻的医生最踊跃,甚至有站起来给张凡毛遂自荐的。有一些上了年纪,虽然也是跃跃欲试,但还是略有压抑的医生,渴望的看着张凡。
医疗行当,外人看起来,总体来说感觉医生挺好的。收入还不错,地位也可以,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
其实这个行当,倾轧的厉害。
几乎可以说,比任何行当都残酷。
其他行当不顺心了,还可以跑,还可以跳槽。
但医疗,别说跳槽了,就算换个科室,都几乎不可能。
早些年的时候,东三那边医生流逝最严重,一大批一大批的医生朝着南方走。
别看人家经济不行了,但人家的医疗相当的能打。北方城市中,早些年的东三医生去南方,都是相当抢手的。
南方有医生也流逝吗?有,比如八闽的医生在其他几个沿海城市中,就是流逝最严重的一个区域。
跳槽离开,几乎可以说,这些人就是从头再来。甚至可以说,离开的医生未来的追求,只有一个钱字而已。
为什么流逝这样严重?
其他的先不说,就说这个职称。有调查机构明确表示,华国只有20%医生最终能晋升到副高职称。
职称在这个行当关乎着地位、收入、尊严、话语权,事业荣誉感,甚至可以说职称就是职业生命。
而一些万年老主治,技术并不比别人差,但就是升不上去,这些医生在单位是极其敏感的,自尊心变态的强!
不敏感都不行,比如三十岁出头的副高,一个四十岁的主治见了人家,就算牙都咬碎了,还要客气的叫一声:主任!
不要管对方是九零后,还是零零后,人家职称上去了。
随着改革的变化,职称收紧,攀爬之路更加的艰难。
大型医院的主任几乎都是三十岁左右晋升副高的,如果三十五岁还不是副高,可以说已经提前被踢出了科室主任的竞争行列了,未来三十年的工作一眼就到头了。
张凡来的路上,老师侄病情介绍就是一两句,主要是在科室医生方面介绍的比较多。
因为师门内当年涉外的周师叔当初刚当院长,医院内的各科主任是各种的不服气。
据说小师叔亲自去了一趟涉外医院,从头到脚的做一遍手术以后彻底巩固了周师叔在涉外的地位。
他也想有这个待遇,可能请小师叔过来,还是自己师父的面子,想让小师叔帮着自己在医院确立地位,他张不开这个嘴啊。
看着张凡在科室里的手术计划,他心里暗暗的懊恼,“年轻怎么了,人家年轻怎么了?
师叔就是师叔,以前怎么就没好好和师叔联系一下啊。哎!”
这就是拜码头的重要性,这也是飞刀医生严格性,你是要能给人家平事的,这个玩意就像是人教人永远教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