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太不容易喽,每一回都几乎要打残一个师,今后如果真上了澳洲,还不知会有多难啃哦。”
在陆战一旅旅部中,姚良川感慨了一下战斗的艰难。
之前对付英印军、荷印军那样的殖民地军队倒是轻轻松松、摧枯拉朽,但真正来对付正规军时难度却陡增。
谢万诚不以为意地说:“监军啊,这种大战动辄伤亡几百万都不稀奇,如今才多少?况且我泱泱大明多的是人,这点代价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因为欧战的实际例子,朝野间也有着模糊的概念。
欧战英国死亡99.5万人、意大利死亡124万人、法国死亡169.8万人、德国死亡247万人……不过尔尔。
大明如今有大约6.9亿人,虽然工业化程度低使得动员率达不到欧洲工业国的水平,但庞大的基数摆在这里,兵源和伤亡承受能力仍然高得夸张。
哪怕依照5%的低动员率——几乎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水平来计算,可用兵源都有3450万人之巨。
而且如今的一系列战斗已经证明,明军同其它列强军队作战的交换比是接近的,即使悲观一些往坏了计,交换比一比二也同样很可怕。
况且,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列强愿意动员千万大军来死磕吧?
庞大的人口在全面战争时期的优势无疑是巨大的。
太平洋战争作为海空大战的特点使得人口优势难以体现,需要的是强大的海军和航空兵力量,以及负责登陆作战的精兵良将。
但造船业属于兼具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这对大明是个好消息,朝廷完全可以动员茫茫多的劳工开掘一大堆新的干船坞用来下饺子。
在开掘干船坞的同时,劳工可以在这段时间里接受简化的速成培训,两不误。
主力舰会受限于器材、设备、武器的产量,所以同时开工的数量有限,但辅助舰艇则不然,简陋的货轮和护航舰使用烧煤的三胀式蒸汽机,几乎想造多少造多少。
到时候美国有自由轮和胜利轮,大明也有小明轮和大明轮。
阁下十几个造船厂同时开工自由轮固然厉害,但当我新挖几百个小型干船坞来建造明轮,阁下又该如何应对呢?
周长风望着辽阔的大海走神了许久,最后下定决心道:“不行,这次必须提高动员水平了,等不了谘政院那帮人磨磨唧唧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