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夺取汤城,将战线推到南纬二十度线。”
“澳洲兵团的弹药消耗比预期的要多三分之一,分遣舰队也没弹药了,最少还要等一个月才能再发动攻势。”周长风如是答复道。
“乘胜追击还是休整再战,让督府斟酌去。为了长久立足,战场不能离凯恩斯太近。”
“是。”
最早的构想就是夺取凯恩斯和汤斯维尔,凯恩斯作为安稳的后方根据地,用来中转海运物资、休整部队;汤斯维尔作为前方堡垒,当成维持战线的支点。
大明君臣抛弃了短时间内解决澳大利亚的幻想,当下的重点是集中资源挫败美国,同时巩固在苏门答腊、爪哇、菲律宾等地的势力。
对澳洲的策略转变为长期消耗,现在随着吉尔伯特群岛掌握在手,美澳联系已被基本截断,澳大利亚人得不到美国人的输血援助,只能自力更生。
可澳大利亚的人口规模有限,工业能力不强,大规模征召青壮年男性参军的极限是八十万,考虑动员女性也只有一百万左右,超过这个数字就会影响工农业生产而陷入恶性循环。
大都督府和兵部都认同长期消耗将之削弱的策略,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军部设想在攻占汤斯维尔以后在其南边寻找合适地形,建立几条防线,转为守势。
只要澳军按捺不住试图进攻,便会撞个头破血流,期间明军还可以突然发起反击,显著消耗其有生力量。
明军上层、尤其是陆军方面不乐意继续对澳洲实施攻势,他们之前就已心生抵触,如今随着凯恩斯之战结束后便更加反对,认为应该将进攻目标放在之前提出的印杜方向。
陆军给出的理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赞同这个观点。
澳洲的战果无法快速变现,矿产资源固然丰厚富庶,可却要从长计议;如今正值大战,应该想方设法削弱敌人、补充自己,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同样的投送成本和损失,用在南亚次大陆必定能取得回报,还能顺带削弱英国方面,这可比单纯在澳洲厮杀要划算多了。
可以说大明君臣在战前都过于乐观了,严重低估了民族國家在面对入侵时的凝聚力和动员能力,没想到澳大利亚人的抵抗如此强烈。
周长风则纯粹是低估了远洋投送的难度,他起初希望复刻马来亚战役的成功例子——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一支突击集群,沿东海岸迅速南下,在强弩之末前尽量推进到布里斯班一线。
不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