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因为用词风格是一致的。
夏初见一条条看过去。
第一年。
“有人知道九年前的影氏灭门案吗?想听……”
这一条无人问津。
第二年。
“我听说十年前的影氏灭门案,特别残忍,全家都死了,包括马房的马夫……最后只有一个小婴孩存活。这怎么可能呢?我不信。”
这一条无人回复。
第三年。
“有没有人见过这样一支发簪?”
然后是一张图片,和今天这位他们要保护的那位贵妇戴的玉簪,简直是一模一样!
而且那凤鸟雕刻的惟妙惟肖,特别是两只眼睛的地方。
正好那块翡翠在这个地方有两个天然的黑点。
本来应该是瑕疵,但是雕成凤鸟的两只眼睛之后,简直成了点睛之笔。
仿佛这块玉,天生就是为了雕刻出这只凤鸟。
还是无人应答。
到了第四年,没有提问题的帖子,但是这一次,有人回复上面那个问话的帖子。
可七禄和夏初见都认为这个回复,其实是发帖人用另外一个账号,在自问自答。
回复的内容比较长。
“咦?这支发簪好漂亮!”
“我知道我知道!”
“我看见过这支发簪的照片!”
“我查过资料,这支发簪,出自五千年前著名的玉雕大师陆大师之手。”
“他是第一个在玉雕上留名的大师!”
“号称‘玉色不美不治,玉质不佳不治,玉性不好不治’,所出之物,无一不是精品!”
“后来,他把雕刻出来的这支凤鸟发簪,献给了当时的大祭司。”
“从此五千年以来,这支发簪一直在大祭司家族内,当成是聘礼,送给下一代的大祭司夫人。”
“但是在三十六年前,它被现任大祭司送给了大祭司的妹妹当及笄礼。”
“大祭司的妹妹出嫁之后,又把这只发簪,送给了一个小婴孩当出生礼物。”
“这个小婴孩,是大祭司夫人最好的闺蜜,也是她嫂子影沉璧的亲侄女。”
“十九年前,影氏发生灭门惨案,这支由影氏夫妇替还不满一岁的小女儿保存的发簪,也不翼而飞。”
夏初见看到这里,惊讶地说:“原来真的有人,一直在追查十九年前的影氏灭门惨案!”
“难道那个戴着发簪的贵妇,跟十九年前的影氏灭门案,有密切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