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有铁路的话,军队就能够瞬息及至,不用担心平叛的成本过高。
有了铁路,当地的特产能够运出去,廉价的粮食能够运进去,当地的百姓能够吃饱饭,谁还愿意跟着野心家去造反啊。
周藤虎甚至觉得应该趁着这次大胜的机会,主动去找沙俄谈判,暂停战事。
哪怕无法停战,只要能够达成实质上的停火协议也好。
这个事情争议比较大,有人认为,明明是咱们自己胜利了,为何要主动去跟人家谈判呢?
这样反而让沙俄人觉得咱们心虚了,说不定来年会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还有人觉得沙俄人的性格,不到山穷水尽是不会向华族投降的。
当初拿破仑都将莫斯科拿下来了,沙俄不是也没有投降吗?
那些人是相信绝处逢生的。
现在华族只不过是收回了被沙俄人占领的自家领土,对沙俄本土没有什么影响,人家为什么要投降呢。
董良权衡利弊,觉得还是要做好备战,同时可以让华族的新朋友普鲁士人帮忙斡旋一下。
两边都不提出来,让第三方去探探口风,这是国际外交中常用的手法。
更何况亚历山大二世的皇后就是德意志人。两边本来就是亲戚。
而普鲁士与华族的关系也很铁。华族是普鲁士最大的贸易国,同时华族的售卖给他们的军舰又帮助他们击败了丹麦海军。
有这样两层关系,普鲁士是最合适的斡旋方。
对于英国人,也要时刻做好应战的准备,既然英国人收缩海军回去干预德意志邦联跟丹麦的战争了。
英印殖民地地区又爆发了这么大规模的起义。
华族这个时候应该从这个方面做好文章。
这个办法是最节省成本的。
你看华族在西北与沙俄的战争,一年下来花费上亿华元,这些钱要是用来修铁路,那得修多少啊。
英国人其实也喜欢用这种手段,挑起人家的内乱,然后打代理人战争。
华族这样简直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
于是高层敲定了支持英属印度殖民地大起义的决策。
首先暗部的人员和经费全部向南亚次大陆倾斜。其次是支持石达开的太平军向南方发展。
董良坐在花园中的一座凉亭里,张孝达站在他的身侧,坐在他对面的是徐萧海。
徐萧海说道:“元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