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都江堰那样完整地保存下来。
泾水河床中的渠坝部分明显已经被洪水冲毁了,却不知毁去了究竟有多久,关中的衰落,说到底和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失去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郑国渠居高临下,据说能够灌溉四万顷良田,也就是四百万亩土地。按照史书上留下地数字,在郑国渠灌溉下的土地亩产高达六石四斗,也就是将近八百斤粮食,对于这个数字,来自现代的李文革心中一直是存疑的,不过五六百斤想必是有的。这在古代,已经是个了不起的高产数字了。
仅仅这一道渠坝,在古代便能够养活两百到三百万人口,这是个奇迹。
这个人口数字,差不多是如今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数了……
“走——过河——!”
李文革毫不犹豫地纵马冲着河面冲了下去。
“大人——”
喊话的是康石头,随着他地喊叫声,两名斥候亲兵迅地自李文革身侧冲了过去,一路奔驰着上了河面,一上河面,两名骑兵立刻拉紧了缰绳,马匹在冰面上一面嘶鸣着一面一步一滑蹒跚着缓缓而行,随后冲上来地康石头一只手始终死死拉着李文革的缰绳,脸却偏过去看着那两名骑兵。
“不妨事的——已经快过小年了,正是冻得最结实地时候!”李文革微笑着道。
“不行——”康石头简单却不容置疑地答道,连头都不回地死死盯着那两名骑兵的身影。
这时那两个骑兵已经下了马,继续骑着马显然过于艰难了,他们牵着马小心翼翼地朝着对岸缓缓走着,时不时的会滑一下,不过河面倒是依然平整如镜,没有丝毫动静。
直到两个骑兵安然无恙地爬上了对面的河堤,康石头才松开了李文革的缰绳,转过身令道:“全体下马,两组两组过河,不要拥挤枪路,不许贪快——”
说着,他回过头认真地对李文革道:“大人,卑职和您一组!”
看着这些骑兵们一个个下马毫不犹豫向着泾
,无奈的吕端也只得下马,一面摇头苦笑一面跟着前隐隐也有些好奇,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节度使,这一番又有什么样的奇特目的,放着好好的大路不走,却偏偏要过河去?若说他纯粹是为了抒一番追怀古人的莫名情怀,吕端是决计不信的,李文革不是文人墨客,乃是手握一州军政大权的藩镇!
好不容易全队过了河,李文革骑上马,来在了那石坝残垣处,看着石坝下那一条伸向远方的泥泞的沟渠印迹,良久不语。
吕端跟了上来,略有些好奇地问道:“……这便是当年郑国渠的渠道??”
李文革点了点头,眼睛却扫视着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