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的延州分为东西两城,是比较罕见的双城结构。延河水穿城而过,将两城分开。延州城的西城驻有彰武军节度府和延州节度判官署,同时延州军方的最高指挥机构衙内指挥署也驻在西城,这些机构直接主管西城的民政军务,权力极大。相应的,西城内居住的大多是延州境内的达官显贵名门望族,高家便是这些郡望士族的典型代表。这些末代门阀把持着整个延州几乎全部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收入,也把持着延州地方的几乎全部军政大权。因此,西城的城墙相对坚固高大,城防体系和治安状况相对严密,城中驻扎有彰武军主力四个营的兵力。
相比之下,东城城垣残破武备不足,城中只驻有一个左营两百多人的兵力不说,就连稍微富庶一点的人家都没有。城中的主要人口大多是本地的贫困百姓和一些外地流民,还有一些南北往来贩卖粮食食盐马匹等稀缺物资的商贾,为了躲避西城的高额过境税收而取道东城。西城方面对流民的残酷政策是流民们大多聚集在东城的重要原因。东城设有肤施县衙和延州节度观察判官府两个政权机构,李彬便是实际上的东城最高军政官员。
因此在关中地区,一提起“延州”其实指的是西城,一提起“肤施”指的便是东城。
肤施县东南有一座并不算险隘的大山,名叫丰林山,俗称卧牛山。延河水自山脚下蜿蜒流过,滋润了山上的水土植被,因此一到春夏之际这座山上郁郁葱葱煞是可爱。丰林山上有座宝塔,乃是唐代大历年间修建,经过多年兵乱,已经颇为破败,山高处还有两座高台,一个是延州城外最高的一座烽火台,另外一座建设在山峰最高处的望寇台。前者是为州城示警之用,后者却是四面观察敌情之用。因望寇台在峰顶,势若高悬,星辰逼临,故而又称作摘星楼。
山脚下有一条大路,穿越子午岭一路向北,可直达河套草原,这条路被称作秦直道,乃是关中通往河套一带最重要的军事通道。丰林山便矗立于这条大道之侧,南面可以俯瞰关中平原,北面则将秦直道上的情景一览无余。对于延州而言,这座山实际上是个战略要地,原先周密做延州节度之时原本在山上驻扎过一营兵士,高允权接手延州后废除了这个营的建制。
丰林山在这个时代还不是很有名,但是九十多年以后,在这里成为抵御西夏铁蹄的第一线之后,将有一位极为伟大的人物来到这里,在这里建立军寨,训练士兵,并在山上修建起一座书院,名曰嘉岭书院,这座山也因此人在山脚下留下的墨宝而改名“嘉岭山”
嘉岭书院后来又被称为范公书院,因为那位修建他的伟大人物,便是被西夏党项人称为“小范老子”的范仲淹。
丰林山上的宝塔在明代经过修缮,成为了一处风景胜地,嘉岭山也因此又得了一个在李文革那个时代可称如雷贯耳的名字——宝塔山。
当然,那个时候,延州早已经恢复了隋时的故称——延安。
丰林山的山势平缓,水土肥沃,十分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除了地势因素之外,山上的坡地在其他条件上并不比关中平原上的土地来得差多少。
只是由于乱世的缘故,延州境内盗贼颇多,商贾往来往往要结队而行方才安全。再加上北面的党项人年年南下抢掠,导致丰林山脚下的农人们纷纷逃亡肤施,而山坡上的农户也日渐稀少。到广顺元年,整座丰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