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这个家伙是三教九流出身,只要管用,那是什么手段都敢使。
现在的吏部尚书梁储在天官的位置上待得太久太久了。
今后要改一改用人的风气,那吏部尚书就必须要换个人了。
“尤址。”
“奴婢在。”
“去将玉昌叫来。”
“是。”
等人到了以后,朱厚照即下令,“拟两道旨意。第一道,调陕西巡抚王琼入京,担任吏部尚书。第二道,现在的吏部尚书梁储,转任左都御史,赐其少保。旨到即动,不得有误。”
“是!”
正儿八经的圣旨不会这么简单,肯定要写上几句赞许的话之类的,这是侍从室和内阁的活,朱厚照不管。
他要管的,其实是现在好好坐着的左都御史应当怎么办。
略作思量后,他决定将此人调至礼部任左侍郎。
而从朝堂整体来看,张子麟和王琼这样的官员接连入京,会有些特别的意味。不过朱厚照已经决定行事更加粗暴些,细活儿是他们的美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命令了范玉昌以后,朱厚照还让人将各地一些官员的资料送来给他看。
河南布政使可以入京,其他人为什么不可以?
即便是品德不那么好的人,只要稍有底线,办事能力强,那就可以,清流该退退了。
不过再晚一些时,毛语文入宫递了消息,打断了他的沉思。
宁藩之事,同样重要。
真实的历史中,宁王为了谋反进行了一些列的筹备,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有大臣和太监揭露他的不轨言行。
很多人都事后诸葛亮的说他当初如何如何,一看就是要谋反。
其实这些都没有根据。
谋反是很大的一件事情,在他没有真的做出来以前,没有人能够事先预料。
而他的准备主要则是那么两点。
第一是打出‘贤王’的旗号,为什么现在的朱厚照明知宁王有鬼却没有怎么收拾他,就是因为这个宁王在弘治到正德初年,一直都人们心目中的贤王,这当然是此人动了脑筋,刻意维持。
比如正德二年十月,当时《孝宗实录》正在编纂当中,宁王上疏对实录的修纂提出自己的意见,称自己居丧有礼、请颁庙祀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