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秋赋了。
指望用秋赋来赈灾,不说够不够,就只问来不来得及吧。
而且粮赋哪是那么好收的。
因此京城粮价已快飙到天上去了,虽然八达通商会已率先做出表率坚决不涨价,朝廷也出面干涉哄抬价格,但如今粮食的成本水涨船高,各粮商不涨价没钱赚,总不能亏钱卖吧。
崇祯帝焦头烂额,朝臣一个个都是嘴炮拿不出实际有效的办法,这个时候锦衣卫送来天大消息,福建郑芝龙送来数百条大船的粮食从天津入港已至通州码头。
我擦!
崇祯帝闻言当真是一个激灵,雪中送炭啊,郑芝龙怎么这么有眼力见这么好心这么大方,细问之下原来又是常宇的未雨绸缪提前布局,这一点真的是让崇祯帝感慨万千,上辈子到底做了啥好事,摊上这么好的一个伺候太监。
消息是好消息,不过现实依旧很残酷,郑芝龙的这上百船粮食只有一小部分是米粮,其他都是土豆和番薯,而且不能吃,是作为种子用的。
难道常宇要大范围在北方推广种植这两种农作物?而且现在种是不是有些晚了,还有他打算种在哪里,这饥荒年头有可能你刚种下去就被人扒拉出来吃了。
不行,赶紧把这小子召回来问个清楚,或许眼下粮食危急只有他能解决,于是崇祯帝遣人急催,却得到一个惊人消息,常宇走水路!
这不扯么,骑马回京快的话三五天,你走水路最快也得十天大半个月了,若是旁人崇祯帝少不得跺脚大骂了,但他了解常宇之所以走水路,绝非为了消遣,必是有利可图。
作为东厂的老大,京城里知道的消息常宇也尽知,哪怕他走的是水路每日沿途都有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来回报各种情报。
三日后,夜幕初降时船队抵达徐州码头,一行人入城,高杰做东在总兵府大摆宴席款待客人,近百亲卫包括马应魁,阎应元李明遇等全部参席,一时间总兵府热闹的很。
主席摆在大堂上,但能坐在这个位置的人却寥寥无几,正好一把手,史可法,李慕仙,高杰夫妇及常宇。
这年头女子不可入席,但邢夫人可不是一般人加上这更像是一个家宴,如果说有人觉得不舒服或者不适合的应该只有史可法,但他绝对不会说出来也不会表现出来的。
邢夫人不光是个女中豪杰也是特别有眼力见的人,席间很少说话,不问不说更不会乱问些话,虽说她心中也好奇战场上的事,但绝对不会在宴席上问,回头床头风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