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文献,最早记录“陈桥兵变”这件事情的文献,是司马光的《涑水纪闻》。
在《涑水纪闻》的记录里,“陈桥兵变”时确实出现了赵光义的影子,只是不太重要而已,赵光义仅仅就一场戏,也就四个字:入白太祖。
当年,大军在陈桥驿驻扎时,所有将士哗变,大家准备造反,拥护赵匡胤为皇帝。第二天黎明时,这些将士冲到了赵匡胤的营帐门口,把当时的门卫赵光义吓了一跳,他立刻“入白太祖”,就是进入了太祖的营帐,把士兵哗变的事情告诉哥哥,请他赶紧思考对策。
在这段史料记载中,赵光义就是一个打酱油的小角色,这让高粱河车神情何以堪!
王禹偁的《建隆遗事》的记载,更是能让高粱河车神愤怒得七窍生烟!
这本文献是这样记载的: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邵氏闻见录》卷七引《建隆遗事》
陈桥兵变那一天,赵光义根本就没有随军出发,他只是在开封留守,正陪着自己的母亲杜太后。后来,当听说自己的哥哥黄袍加身后,赵光义立刻骑上一匹马,出城迎接自己的哥哥去了。
而且据考证,《飞龙记》这本赵普记录陈桥兵变和赵匡胤建立宋朝整个过程的回忆录里面,关于陈桥兵变的片段里面,根本就没有出现赵光义的名字,当时的赵光义根本就不在陈桥驿。
要知道赵普就算不是陈桥兵变的最主要的策划者也肯定是主要策划者之一,而且《飞龙记》成书的时间段,陈桥兵变的那些最主要的参与者都还活着,如果赵光义真像正史里面说得那样,起了那么大的作用,赵普敢不写进去吗?赵光义会不闹吗?闹将起来,以宋人那么爱记录的性格,能不将这些记下来吗?
再来分析一下《建隆遗事》的可信度。
《建隆遗事》的作者叫王禹偁,生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卒于咸平四年(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