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什么叫新闻?新闻就是最近最快发生事情!”
《明报》主编室,正面墙壁上悬挂金庸亲自撰写大字:“明察秋毫,审时度势”!
这八个字可和字面意思不一样,做报纸人,必须对消息灵敏,所以必须要明察秋毫,至于审时度势更不用说,要根据新闻时态来发表文章。
此刻,作为报社二把手,总编辑沈宝文站在办公桌后面,怒气冲冲把手上稿子砸还给面前三位编辑。
“你们看看你们给我的是什么?《香港扫黄,黄虫无处可逃!》,《扫黄大行动,香港净化在此一举》!还有你的——”
沈宝文抄起稿子砸到一个秃头编辑脸上,“伱写的是什么,《黄之又黄,扫了再扫》!我让你写稿子,你念经呢?”
三个编辑额头冒汗,不敢吭声。
沈宝文背着手,从办公桌后面怒气冲冲出来。
“新闻呀,我要的是大新闻,不是这些陈词乱调!全港扫黄,边个不知?还用你们些文章报道?你们三个串通好的吗,还选用同一题材?再说了,就算我让你们写,你们难道还能写出花来?”
沈宝文走到三人面前,停住脚步,眼睛犀利望着他们,“那些扫黄的谁没见过?男女出来脑袋上都罩着纸袋——写什么,写纸袋人?”
“咳咳,也不是呀,有些没穿衣服翻窗户的-——”秃头编辑壮胆道。
“穿你老母!”沈宝文很是斯文,此刻却爆粗口,“这些需要图文并茂呀,你们有图片吗?”
三人再次噤声。
“说到图片,你们能比得过《东方日报》那帮烂人?他们做新闻无下限,咸湿无下限!我们的优势是文笔,不是拍咸湿照片啊,大佬!”
三名编辑再次默不作声,把头垂低。
《东方日报》是香港四大家族中的大小马掏钱成立,从创刊开始走的路线就是无所不用其极,文笔可以不好,图片一定要惊爆眼球,为此他们甚至连火葬场死人都不放过,还有交通事故遇难者现场照片等等。
为此《东方日报》被投诉多次,每次都靠钱解决,钱哪里来?当然是读者买单。
《东方日报》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发行量与《明报》比肩,可谓奇迹。
但在同行眼里,尤其在《明报》,《星岛日报》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眼里,《东方日报》就等于江湖混子,废柴,乐色!
“可是沈总编,现在不写这个,香港也没什么可写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