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这也是所有学子“功名”的起点。
乡试在各个郡县每两年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参加的考生起码都是秀才。
但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地郡学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而乡试考中后被称为举人。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而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殿试,是由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而进士就已经是预备官员了。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和第三甲人数不定,视具体情况和取仕。
三甲‘同进士’的‘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准进士。
所以‘同进士’的地位有些尴尬,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就是大秦学子的科考晋升路线。
这个考生晋升体系出现后,立即在全国都燃起了考试狂潮。
各地学子纷纷报名,要参加本地童试,先不管那么许多,总之先把参加科举的资格拿到手再说,也唯有如此才能一争这次取仕的机会。
童试的难度并不高,但凡参加的考生,基本上八成就能考过,而真正难的是之后的三试。
据统计,参加本次科考乡试的考生,达到了三万人之多,而最终考过的只有一万五千,直接淘汰了一半人。
会试的难度比乡试还大,一万五千人参加,最终只有三千人通过,并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需要前往洛阳参加,这对于那些寒门子弟来说,自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很多人甚至都无法前往洛阳。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秦会为所有通过会试的学子,免费提供路费,而到了洛阳后还会统一安排住宿。
这一政策也得到了全体仕子的拥护和颂扬。
三万考生,只有三千来到了洛阳,入宫朝圣继而参加殿试,而最终通过殿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