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势大,涪州城小,不及月余便因城破而不得不退守望江关。
对他有提拔之恩的陈士奇则在重庆城破之后因拒不投降而惨遭献贼凌迟。
其后,曾英屡次拉起队伍与大西军作战,直至转投樊一蘅麾下,而在这过程之中,他也不知自何处听说些谣言,待见这重庆府通判并未死在那一战中,立时便将二者联系到了一起。
“陛下恕罪,曾英乃是因想到了故四川巡抚陈公才有所失态,实非有心君前失仪。”
面对这样的解释,朱慈烺自是不能满意,但他毕竟也没多少空闲来断这官司,便打算让樊一蘅查明情况再行定夺。
可今日也不知怎的了,先是秦良玉来了个“眉眼与先皇颇为相似”,后面又有曾英君冒了句“这厮与献贼不清不楚”。
这一個接一个都有君前失仪之嫌,却也都算事出有因,待到此时便连那附身于地的重庆通判亦跟着辩解了起来。
“陛下明鉴!臣于重庆城破之前侥幸得逃,后辗转数番又被贼寇当做百姓掳去,此次若非贼寇退去,罪臣亦难脱身啊!”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樊一蘅最为关心的便是陛下会不会追究自己的爱将;
曾英最关心的便是莫要让陛下放过了那个可能变节的重庆通判;
而这通判的话语却放在自己是以普通百姓的身份被掳了过去,显然是在强调自己并未变节。
这几人都在试图向大明皇帝证明自己,但对朱慈烺而言,这些都不重要,他的心思却已放在了“此番若非贼寇退去”。
“你是张献忠退兵后逃出来的?”
“是,陛下,罪臣被献贼军将抓去做了书办,其后.............”
“说重点。”
“是陛下,十多日前重庆献贼趁夜而出,罪臣这才有了逃出来的机会。”
趁夜而出...............
话音入耳,朱慈烺便不由思量了起来。
很明显,张献忠这番动作极重保密,否则定不至于搞什么趁夜而出。
可北面在打仗的事已人尽皆知,有什么事值得他们搞出这般动静?又有什么事需要从重庆调集人马?
“你可晓得献贼缘何弃了重庆?他们又去了何处?”
“这.......罪臣也不太清楚,似乎是从北面来了个颇为重要的人,然后驻扎在重庆的献贼便全都撤走了。”
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