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舍弟诸葛亮 > 第362章 漳水上涨是一柄双刃剑

第362章 漳水上涨是一柄双刃剑

很差。但诸葛瑾也知道后世山东日照的苹果很有名,觉得这地方的坡地或许能利用起来,就让人选育培植苹果。

    一来是烂地充分利用,二来也是看重了苹果的保存期比较长,适合储备。至于育种选种的事情,他和诸葛亮都掌握了生物学遗传学的常识,有时间就点拨一下当地农户育种规律,假以时日肯定能有改良。

    这种事情本来也不花什么精力,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结果也无所谓,就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

    关羽听了诸葛瑾的思路后,倒也觉得可敬,没再嫌弃林檎果太酸,吃了两个,觉得虽然酸,但也别有清新的味道。

    席面上还有一些菜都是当地的海产,

    一种晒干的、比蛤蜊要大上不少、但又不是扇贝的干贝肉,

    还有晒干的海虾米,新鲜的足有将近一尺长的竹蛏和海肠子,全都是加了生姜蒸熟再放酱汁调味。

    关羽原本还以为,来到青徐交界的沿海,能看到跟南方淮扬沿海一样的各种海鱼宴。

    毕竟当年诸葛瑾改良了流刺网捕鱼后,淮河口和长江口,还有邗沟运河入江口,都靠着潮汐捕鱼法捕得盆满钵满了。刘备阵营的文武官吏,乃至军中士兵,只要在广陵等地驻扎的,这些年吃鱼都吃的不要不要的了。

    没想到到了山东半岛沿海,因为缺乏大江大河在此入海,海水也少了对流浑浊,大鱼也比南方少了很多。相比之下,虾蟹贝类却是数量暴涨。

    诸葛瑾也稍稍花了点精力改良了捕捞器具,把渔民们原本捞小海鲜的原始工具稍稍优化了一下,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光靠这些小海鲜就能养活几个县没问题。

    只是诸葛瑾谨慎,知道贝类的寄生虫问题可能比鱼类更严重,所以他自己吃虾蟹贝类都要求加生姜彻底蒸熟,宁可不要所谓“极致鲜嫩”的口感。

    而北方寒冷天气不适合种生姜,诸葛瑾就让糜竺从南方海路贩运大量生姜过来,反正现在糜竺的海运成本已经很低了,他家就是做这个生意的,当然不会拒绝。

    于是糜家就形成了以后每年在王朗的地盘大量订购生姜香料,北运到青徐沿海贩售的习惯。

    生姜不够用的时候,诸葛瑾就先推广在山东多种大蒜,反正大蒜非常适应山东的气候,后世山东本来就是大葱大蒜的主要产地。

    汉朝人原本也有用蒜汁解毒的习惯,《三国志.方技传》明文记载历史上华佗给陈登解毒吃生鱼片导致的寄生虫病,就是“以蒜汁三升饮之,吐虫”。

    只不过汉朝人原本做菜没有下那么重的蒜蓉、蒜泥的习惯。只有医家知道原理,普通百姓不习惯也用不起,达官贵人用得起却不知道原理,也就没想到去用。

    这也算是诸葛瑾开了先河,从此的鲁菜都有了重姜末、重蒜蓉的调味风格。

    诸县本地百姓一开始不理解,只是听说诸侯特别“重口”,吃东西喜欢“逐臭”,后来吃>>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女友出轨,我无敌了你哭啥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成为顶级向导后,他们死缠不放了酒后失控,被迫闪婚京圈大小姐悟性逆天:错练邪功,法天象地大唐腾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