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能干。只是自古壮劳力更缺乏,需要的重体力劳动都找不到足够的人干,所以让男人种田、徭役。纺织这种只需要细致不需要体力的,就让女人干了。
但诸葛亮、诸葛瑾兄弟的见识,显然已经足够敏锐到破除这份偏见。他们顺着“古时地广人稀、如今部分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往下推演,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
在男性壮劳力比较富余的地区,局部允许、鼓励找不到活干的男人,农闲时加入纺织业生产,也是有利无弊的。
诸葛亮便针对鲁肃的惊诧、侃侃而谈剖析道:“这有什么奇怪的?益州部分郡县,如今还是人多地少。既然男人有富余,让他们扩大产业,多营产出,有何不好?哪怕这活儿原本是妇人所为,但只要增产的蜀锦依然不愁贩卖,自然是越多越好。
子敬可能不知道,我在蜀地两年,也曾见闻一些奇事。正因为蜀地人多地少,男子农闲时若无徭役,便无事可做,而且田地少了,一年耕作所得,或许还不如家中妇人织布一年的所得。
以至于贫苦之家,可能一年到头,果腹温饱所需钱粮,一半以上还仰赖妇人所出。因此蜀中贫苦之家,多有比中原更为惧内的。如今官营织坊,让男子也放下芥蒂,以劳力多换些钱粮,也是美事。”
这些民间市井见闻,鲁肃从没去过益州,当然不可能知道。
听诸葛亮诉说了这些细节,他瞬间心有戚戚焉。忽然觉得那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确实更适合发展工商业。
在这点上统一了共识后,大家对于后续两年的徭役、税赋折抵改革,基本上也就没有抵触情绪了。
剩下的都是些修修补补的小问题。
比如鲁肃又注意到:如果实施这种“缴钱粮替代徭役”的措施后,民间的钱会不会不够用,支付手段是否充足。
大家都是就事论事,为了把事情办好,想到疑难点,自然是畅所欲言。
刘备听了后,对鲁肃的细致也是大加赞赏,觉得这个也不得不察。
后世搞役、粮折银的朝代,百姓被物价涨跌所盘剥,也是常有的事儿。
比如明朝张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