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热流,上前看靶。
厚达两寸的硬木被轻易打穿,散出许多木屑。
弹头则嵌在数米外的夯土中,有相当程度形变,已无法再使用。
洪范仔细评估后,回到石桌旁记录。
第1次试验:
铸铁子弹,重八克,枪管长二米,无膛线;
枪口初速:二百米每秒(目测;
枪口动能:约一百六十焦耳……
这发射击的威力不足前世常规步枪子弹的十分之一。
先天中段武者的感官足以捕捉到二百米秒速的小型物体,并做出反应。
若是出其不意,或许有机会命中,只是伤害远远不足。
但不管如何,第一次试验就成功,还是令洪范振奋非常。
之后,剩下十九枚子弹被依次使用,然而出来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塑形微调枪管至少要十五秒,获取“高压气瓶”也需要时间。
所以当前状态的气步枪不具备中短距离内的战术意义。
问题是拉远距离后,精度又明显不足——过了五十米,甚至不再能稳定上靶。
二十次试验,二十次改良,总结出的问题很明确。
第一是枪管的精度不够。
风化出的沙子不够细,控沙能力也嫌不足,导致枪管内径远不是完美的圆,无法贴合弹头外径。
每次开火后,洪范甚至隐约能感觉到子弹在枪管内的来回碰撞。
这是可以预见的。
枪管制造一直是个难题。
哪怕二战时德国的mg42机枪依然使用多边形枪管。
第二是子弹没有自旋,出膛后轨迹发飘。
这是因为没有膛线。
洪范不太懂枪,算不得军迷。
但以他的数学基础,加上前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