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医生看着孩子,“乐乐。”
……
发现是给他糖果与巧克力的医生阿姨开口,孩子心里的抗拒情绪淡了一些。
刚才其实两位老人的语气也没有如何的激烈,但正如两位老人对孩子的回答麻木了……
孩子对两位老人一再跟他说一样的事情也很是厌烦了。
所以但凡他们开了一点头,孩子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
……
“医生阿姨。”
孩子很委屈,“爷爷奶奶好讨厌。”
“他们一直说爸爸妈妈不在了……”
“爸爸妈妈明明就在。”
“爸爸妈妈一直陪着我。”
“怎么会不在了呢?”
……
“因为爷爷奶奶没有看到爸爸妈妈。”
医生没有跟孩子再重复一遍孩子的爷爷奶奶肯定跟孩子说过无数遍的车祸。
她顺着孩子的话道。
“你可以让爸爸妈妈出来见见他们吗?”
……
孩子一愣。
两位老人也是一愣。
他们……
没有想到这个…….
对啊。
既然孩子说爸爸妈妈在……
那就让孩子把爸爸妈妈叫出来让他们看看。
他们一直在执着的跟孩子否定爸爸妈妈的存在……
当然。
这是没错的。
这的确是他们的目的。
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言辞却是有些粗暴了。
他们应该要采用迂回的方式。
让孩子自己意识到……
他的认知出了问题……
……
只要孩子没有办法让爸爸妈妈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谓的真相不就显而易见了吗?
不需要他们强迫孩子接受或者苦口婆心、口干舌燥的说服孩子……
孩子自己会打破自己的认知……
会修改自己的认知。
……
是他们太着急了。
看似很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