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败于曹阳,欲浮河东下。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由是天子遂不北渡河。--张璠《汉纪》
建安元年(196)曹操领兵入洛,迁都许县。
王立又说“金火交会,革命之象”。
(王)立又谓宗正刘艾曰:“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张璠《汉纪》
可见太史令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与星象历法有关,其实更接近天官、历官。
汉延康元年(220),东汉太史丞许芝,也曾用“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等符瑞谶纬之辞,劝曹丕代汉自立。
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献帝传》
可见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太史丞,并不局限于历史记录工作,更需要兼顾星象、历法、谶纬等内容。
不过从可见史料看,蜀汉存在天官与历官。
这便能解释,为什么《蜀书》中频繁出现星象变化的记载。
比如景耀元年(258),成都观测到景星;
再比如延熙十四年(251),费祎自汉中还成都,术士表示“都邑中无宰相位”等等。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蜀书后主传》
(延熙)十四年夏,(费祎)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蜀书费祎传》
术数理论中,天宫的星宿对应着下界的帝王将相,所谓“无宰相位”无疑也与天象有关。
至于“灾异”的相关记载,在裴松之的校补引注中也颇有涉及,可见亦有相关的原始资料。
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由此可知,蜀汉政权中明显存在天官与历官…
“国不置史”的可信度有多少,不言而喻。
再来看蜀汉“注记无官”。
陈寿曾提到蜀汉“注记无官”。
即负责“实录”或“起居注”工作的史官,是不存在的。
实际情况,却也并非如此。
最重要的证据,就是陈寿本人的仕宦履历。
《华阳国志》记载,陈寿曾出任东观秘书郎,这是负责管理皇室文书档案的职位。
(陈寿)初应州命,卫将军(指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指天下统一),察孝廉,为本郡(指巴西郡)中正。--《华阳国志》
东观是一所位于洛阳南宫的文化机构,负责贮藏档案、典校文书,后来演化为宫廷典籍管理处的代名词。
东汉初年,班固曾在东观撰写《汉书》,同时着手修撰东汉国史《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的修订工作,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
文豪蔡邕曾负责其收尾工作,结果因为党附董卓而被王允处死(192),大业未竟,遗恨千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