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导致司马睿(晋元帝)威信受损。在君臣反目后,王敦以“清君侧”为借口兵发建康(322),引来朝中群臣的“交口称赞”。
其人最终不得不以元帝“处决流放奸臣”的代价妥协收场。
当然,王敦口中的“奸臣”,无疑是试图削弱门阀利益、搞中央集权的“保皇党”。
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年后(324)王敦欲自做天子,再度兴兵谋反。
但此次谋反引来了群臣的集体憎恶,甚至连其从弟王导都站在了晋室1边。
(2)桓温
桓温是东晋中期的权臣。
桓氏3度北伐,收复长江上游,甚至1度挺进中原、光复洛阳。
桓温想借北伐的功业,实现“篡代自立”的目的。乃至通过“废立之举”来强化权威,晚年心态已经拟于董卓。
但桓温的篡逆行为,招致朝臣的1致反对,领头者就是陈郡门阀谢安,即后来淝水之战(383)的元勋。谢安甚至故意拖延、阻挠桓温“加9锡”的进程,最终竟把病重的桓温给熬死了。
谢安、王坦之闻其病笃,密缓其事。锡文未及成而(桓温)薨,时年6十2。--《晋书桓温传》
从两代“谋逆权臣”的人生轨迹中,不难看到彼时门阀们的态度。
他们既反对皇权振兴、削夺士族利益;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他们既反对皇权振兴、削夺士族利益;
但他们同时也反对门阀中的强者,成为新的皇帝。
因为强势君主,必然会损害世家大族的现实利益。
因此东晋门阀的底线,或者说唯1要求,就是“台前须是弱主,士族在幕后各行其是,保持门户不堕”。
这也能解释,为何王敦两次起兵造反,门阀的态度迥然相异。
因为王敦首反,目的是打击司马睿身边的保皇党,对士族是有利的;
但王敦再反,已是直奔皇位而去。
似王敦这种“强梁之人”上台,是门阀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立场发生180度大转变,1夜间竟全站到王敦的对立面。
门户利益,才是门阀士族关心的核心问题。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本章完!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