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要命的是…
那些伏兵们为了方便饮水,居然在距亦列水某条支流的河畔不远处扎营。
也就是说,这片连绵近百里的营地不但丝毫不设防,而且所处的地形环境极为不利。
【作者题外话】:刘备称王时的劝进班次,兼顾了诸多因素,大抵遵循如下原则:
汉廷的正式官爵,高于刘备的擅署官爵;
左将军府的核心幕僚,高于1般的杂号将军;
同时也兼顾劝进人物的出身、名望与彼时的影响力。
总之1切安排,均是为了刘备称王僭号的政治目的服务。
马超等人的劝进辞令是“辄依旧典,封(刘)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虽然这种“以臣封君”的离奇行径是效法昔日的窦融集团,有典可依,但毫无疑问也是严重的僭越。
臣等(指马超为首的劝进者)辄依旧典(指窦融之事),封(刘)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6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蜀书先主传》
注:新莽末年,更始皇帝刘玄败后,西北军阀推举窦融为“行河西5郡大将军事”,遂开此先例。
及更始败,融与梁统等计议……议既定,而各谦让,咸以(窦)融世任河西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5郡大将军事。--《后汉书窦融传》
面对群臣劝进,刘备亦例行公事般稍加辞让。
他先是义正辞严地指责马超等人擅作主张:“群寮见逼,迫臣以义”,紧接着便“应权通变,辄顺众议”,最后干脆“拜受印玺,以崇国威”。
1番操作之下,僭号自立的丑事,竟成了宣扬国威的美事。
先主上言汉帝曰:“……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蜀书先主传》
如此犹嫌不足,刘备干脆派遣使者将昔日汉廷赐予的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1并奉还,与昔日的臣僚身份做了彻底切割,喻示其已是割据1方的诸侯王。
王爵,“去天子1阶耳”。
应天顺时,扑讨凶逆(指曹操),以宁社稷,以报万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蜀书先主传》
夫王位,去天子1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傅子》
在这番自娱自乐的闹剧结束之后,刘备立刻“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
如此行径,与昔日刘焉令张鲁入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的行迹毫无2致,无异于公开叛逆。
实际历史进程到了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