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其人表面上神情无比凝重地用力顿首。
“请陛下放心,臣必悉心教导皇子,不负陛下期待、皇子天资。”
这种话必须点到为止,否则再说下去,意思就变成赵旻诅咒刘协早点儿驾崩了。
在自以为是的刘协看来,赵旻这副表情,俨然是其人因作茧自缚而难受。
于是刘协乘胜追击、“无情补刀”。
“既如此,从文,你这太子太傅,便护送朕之爱子回后宫如何?”
不言而喻,刘协自以为自己这招够狠。
赵旻的确心中一紧。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刘备入川攻伐(211),诸葛亮未能随征;之后(213)诸葛亮虽被征调入川助战,留守荆州的重任却被交给关羽;攻陷成都、占据蜀地之后,诸葛亮也未获首功,甚至在班次安排上被置于“未尝有所统御”的糜竺之后。
益州既平,(刘备)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蜀书糜竺传》
更不必说,在之后的汉中之战(219)与伐吴之役(221-222)中,诸葛亮竟被完全排除在决策圈之外,被迫退居二线,负责后勤一类的辅助工作,甚至一度与刘备的意见发生抵触。
另外,刘备践祚之后(221),诸葛亮虽然受封丞相,但却无开府治事之权(异于两汉三公)。诸葛亮真正获得开府权力,乃是在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
不难看出,自入川前后开始,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双方已经隐隐疏离。
虽然君臣二人在表面上维持了相互尊敬的态度,实际背后却暗潮汹涌、忌惮提防。
刘备入川之后,荆州的留守人选是极具分析价值的案例。从能力角度看,“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的诸葛亮明显比“骄于士大夫”的关羽更加适合留守工作,但最终却是关羽留守,而诸葛入川。
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傅子》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蜀书张飞传》
诸葛亮未能留镇荆州明显是遗憾且令人费解的事情。想要认识这一问题的深层逻辑,必须着眼于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
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就是它的归属权始终在孙、刘双方摇摆。尤其是刘备控制的南郡,是从孙权手中借来的,而南郡控制着北进中原与西入川蜀的水陆要道,战略价值奇高,因此孙权不可能甘心放弃这块肥肉。
(刘)备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鲁)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吴书鲁肃传》
从记载看,孙权曾多次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讨还荆州,结果均遭到刘备的无情拒绝。孙权也曾尝试诉诸武力夺回荆州,因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