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主要就是讨论常浩南并不专精的海军战术战法了。
总体而言,作为高技术军种,在海军装备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前提下,光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带来的作用……
只能说有,但不多。
尽管会上也有人提出了在海军舰艇和海军航空兵飞机之间实现数据沟通,扬长避短,同时发挥舰载雷达搜索范围广和战斗机部队反应速度快、拦截半径大的优点之类相当超前的思路,但这种配合归根结底又需要依托高性能数据链,而对于连通信卫星都没有几颗,只能靠短波无线电台实现语音沟通的华夏军队来说,作用似乎也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实际上,眼下的华夏航空兵,一旦飞到距离较远的地方,甚至没办法保证和基地之间的通信。
这个问题在东部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显,毕竟大多数时候最远也就飞400公里左右,但是在南部方向的问题就会比较大。
“有没有可能参考冷战时期美苏双方的做法,开发一种通信中继机,在距离我方海岸线200-300公里的地方飞行,专门负责处理飞机与飞机、飞机与基地甚至是刚刚提到的,飞机与水面舰艇之间的数据通信?”
很快有人提出了新的想法。
对于核致胜理论上头的冷战双方而言,一纸《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是决然不可能让他们真正放心的,各种花式太空反卫星武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开发,并且只能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天基设备本身生存能力在随时有可能掀桌子的背景下也并不可靠。
因此为了保证在核战开始、通讯卫星全部失效或被摧毁后,己方核潜艇还能够收到指令,双方都装备了如e6或者图142mr这类专门用于转发从高频到低频在内的各种通讯信号。
当然,现在已经是90年代,华夏面对的情况跟当年也完全不同,但装备的思路似乎是可以借鉴的。
于是话题又重新回到了常浩南熟悉的领域。
众人的目光也投向航空工业这边的几个人。
“单说通讯中继本身,难度倒是不大。”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过话的常浩南坐直身子,对刚刚提问的那名军官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