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2章飞天
常浩南嘴上的解释,突出一个轻描淡写。
但就算沈俊荣并不算卫星结构设计领域的专家,但也能想到,这简单的说辞背后,隐藏着何等复杂的计算和精妙的设计。
虽然只是几颗百公斤级别的小卫星,但其中的部分技术,却丝毫不亚于数吨级别的大家伙了。
不过,他也没再细问技术层面上更具体的细节。
一来不是自己的专业范围。
二来……
发射场的指挥控制大厅,说起来好像是很高大上,但其实算是个半公开场合。
虽然不可能随便进出,但包括媒体,甚至一些有组织的参观团队都能进来。
不是深入讨论问题的地方。
“所以……这也是在给以后的中继通信网络做准备?”
沈俊荣一边问了个不太敏感的问题,一边看了看旁边另一块屏幕上显示着的时间。
一时二十分。
就姿态调整而言,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效率了。
“这倒不是。”
常浩南摇头:“就算是完整的、覆盖全球的中继通信网,主力也会是百公斤级别,最大不可能超过一吨的中小型卫星,本身其实不会面临挠性振动过大,影响设备工作状态的问题。”
“那……”
沈俊荣面露好奇。
“有备无患嘛……”
常浩南说着把耳机放下,站起身准备活动一下筋骨。
青鸾星座的四颗卫星技术指标完全相同,02号姿态调整的顺利完成已经验证了整个技术的可行性,后面三颗卫星无论风险还是压力就都要小上很多了。
“眼下,卫星的主流结构还是中心刚体-挠性附件的形式,但随着航天器功能的不断多样化,结构也迟早要发展到全挠性,比如日本计划在2005-2006年发射ETS-VIII工程试验卫星,就有单边约20米尺寸的可展开天线,几乎已经完全不符合传统构型了。”
“而未来尺寸更大的卫星,则有可能采用像是国际空间站那样的桁架式结构,现在的解决方案是利用黏弹性阻尼杆,实现被动振动抑制,但卫星受制于本身的体量,又不可能有足够大尺寸的中心刚体,单靠被动阻尼器很难满足系统的稳定性需求……”
“……”
总而言之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