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加热所引发的高温和烧蚀会更为严重,另外薄壳椎体的结构强度也有问题……大概十年前,我们有一发火箭就是因为整流罩内部用了这种结构,导致发射成功但载荷损毁……”
跟很多人的直觉不同,在流体动力学中,阻力最低的外形就是圆钝头,也就是远洋船舶的球鼻艏,或是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外形。
尖锥体反而会提高阻力。
“这……”
其实常浩南刚才提出来的,最多也就算是个念头。
连想法都称不上。
拿尖锥体做例子,也只是因为这个外形比较容易计算,结果肯定能降低等离子鞘层的厚度。
所以,还真没认真考虑过沈俊荣提出来的问题。
一番思索过后,他才重新开口道:
“高温烧蚀,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提高耐热涂层厚度,或者主动冷却之类的技术克服。”
“至于空间利用率……”
回答到这里,常浩南还是卡了壳。
实际上,他之所以会想到黑障区域内的通信问题,跟宇宙飞船没有太大关系——
载人航天搞了这么多年,黑障区域断联几分钟的问题其实并不大。
反而对于弹道导弹来说非常要命。
而弹道导弹的弹头,其实并不太在乎空间利用率。
35-80km的高度范围,正好是末端姿态调整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在80km以上,调整精度不足。
并且再入过程中的摩擦本身就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轨道偏差。
而到了35km以下……
弹道导弹可没有减速降落这一说,尾速最高可以达到15-20倍音速,也就是每秒钟5-7km。
冲破黑障之后,几秒钟时间就命中了。
根本来不及调整。
然而,由于黑障的存在,弹头既无法被动接受卫星信号,也不能主动使用雷达制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