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请沈佥宪赐教。”
“成公公请讲。”
“沈佥宪治水花费甚大,日后若是执掌朝政,何以为继?”
成敬心中很明白,沈忆宸完成治水立下不世之功后,仕途青云之路无法阻挡。以他的年纪不出意外,必然会入阁拜相掌控朝野。
治水之事完成的很漂亮,可这种花钱方式在成敬看来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
毕竟日后掌控朝野,考量的就不是一省一地,而是整个大明全局,还能这般肆无忌惮的侵占关税盐税花钱吗?
按理来说,这种隐忧不该由成敬这种宦官考虑,可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的过去,让他如同文人一般担忧家国天下。
治大国如烹小鲜,沈忆宸这种激进的行事风格,执掌大明真的好吗?
如果不行的话,那河工勘验的结果,就将决定沈忆宸的功劳仕途,成敬不想放个狂徒日后祸害朝野。
钱这个方面的问题,算是说到沈忆宸的心坎上了,他来到山东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天天想的就是如何搞钱!
“成公公,财政收入多少说穿了,就在于开源节流四字上。以往大明朝廷花钱思路,大多是放在了节流上,很少从开源去解决问题。”
“在下治水确实相比较以往花费巨大,可山东地界今年关税、商税,完全能支持治水开销,甚至是绰绰有余。等回到张秋镇驻地,成公公一看账本便知。”
沈忆宸之前确实很缺钱,甚至是不惜各种敲竹杠,打空头支票。
可是随着张秋镇重建起来,山东境内各路关卡被打通,吏政被运军掌控后整顿了一遍,各种税收收入比之前翻了五倍不止!
这里面除了商业发展带来的税收增多外,更多是整顿吏政后,贪污**被严厉打击,钱能从地方收上来了。
另外就是明朝开国以来,士农工商的排序确实严重打压了商人地位,同样也少收了许多商税,重担全压在了农民身上。
沈忆宸按照后世的标准,对商业成品直接征收百分之十的“增值税”。别看税率比明朝以往提高了许多,可是免除了关卡吃拿卡要,以及大幅度提高商业通行效率后,商人们反倒比以前赚的更多。
历史已经证明,疯狂从农民身上压榨农业税,只会导致王朝末路。相反大力发展工商业,促进商品资金流通,收到的税额远胜之前十倍百倍。
当然,收到钱后沈忆宸也不是个人独享,他给接管的钞关盐场官员们,同样开出了双饷实发的俸禄,就当作是“养廉银”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沈忆宸在山东境内看似“胡作非为”,后续弹劾奏章反倒是比之前少了许多。就在于各方都拿到了好处,有钱大家一起赚,自然就没那么多的不满。
听完沈忆宸的解释,成敬有些似懂非懂,不过对方敢于拿账本给自己看,证明有着十足的底气。
是非虚实,到时候一看便知。
沿着河堤走了许久,瓢泼大雨逐渐停了下来,远方天空中出现了一抹明亮色,久违的阳光即将要出来。
“成公公真乃福星,阳谷县接连数日大雨,今日却罕见要放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