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子到位了,里子如何不重要。更不会考虑承认也先蒙古大汗身份,会对他统一蒙古诸部带来多大的好处,压制住蒙古内部多少反对的声音。
“下官赞同贺中堂所言,年初北方粮荒造成了极大的动乱,九边各处人心惶惶畏战如虎,不能再轻易开启战端。”
杨鸿泽第一时间附议贺平彦,哪怕朝廷已经开始赈灾济民,户部尚书金廉着重青苗贷帮助北方农民进行春耕,度过这一段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
可是北方千万黎民百姓遭受过的苦难,记忆是不会瞬间消除的,他们比往常时候更担心战乱的发生,会经历更加严重的惊慌。
别说是黎民百姓,就连九边的将士们都忧心忡忡,害怕朝廷发不出军饷,无法养活自己的父母妻儿。就这种状态跟军心之下,拿什么去应对北方鞑虏的进攻,全面开战无非就是重演京师之围!
“下官附议。”
商辂语气沉重的选择赞同,他从来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只要贺平彦等人言之有理,哪怕双方处于不同阵营,依旧会赞同并且配合对方行事。
家国天下高于个人的恩怨情仇,这才是为官者应该遵守的操行。
内阁议事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仿佛此刻沉忆辰无论说出什么意见,好像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但偏偏陈循最后把目光放在了沉忆辰身上,意味深长的问道:“沉中堂,你觉得呢?”
靖远伯王骥即将要南征,这绝对是一个意外并且劲爆的消息,将彻底改变京师目前的政治格局。陈循不知道沉忆辰动用了什么方式,说服了王骥愿意率领南征军离开,更不知道他后续拿什么去支持堪称天文数字的军费。
但有一点陈循可以确定,那便是沉忆辰行事为常人所不能为!
“元辅,你前面说了朝廷收到几封关于辽东都司军情的奏章,可否告知下官其中内容?”
沉忆辰没有在是否承认也先大汗身份上给出回答,相反问起了关于辽东都司目前的形式。明朝很多官员受限于王道教化的思想枷锁,以及中庸之道思维约束,判断事务的时候总是下意识求稳。
这导致很多存在冒险主义的事务,变成了由武将勋戚主导,乃至于太监去领衔。
现在阉党崩盘,勋戚势弱,朝中几乎听不到激进乃至于反对意见。单凭目前的信息量,沉忆辰很难做出对局势的判断,哪怕站出来反对也显得言辞空洞,最终毫无效果。
他必须得彻底弄清楚目前辽东都司情况,才能晓之以理去说服众人。
“辽东都司总兵曹义发来奏章,早前派出了三万兵马驰援鞑靼部,还没有赶到鞑靼大营就已经被瓦刺部攻陷,双方交手后边战边撤,一直退到了靖远堡才各自收兵。”
“另外一封是山海卫紧急军情,兀良哈三卫突袭辽东都司平川营堡,正朝着广宁前屯卫进军,恐有分割辽东都司的风险。”
明朝的辽东都司并不像后世的辽宁省那样,渤海湾左岸有着朝阳市、阜新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