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港娱:功夫之王 > 第264章 首届金像奖

第264章 首届金像奖

香港乃至整个华语电影人的盛会。

    纵观世界各地的电影奖项,不得不承认,美国电影金像奖是相对来说最公正的。

    它的获奖作品由拥有奥斯卡投票资格的电影制作者,资深影评人,演员,导演、摄影师……组成的评委团投票产生。

    除了最佳电影之外,其他奖项采用赢家通吃制,即得票最多的电影获奖。

    要获得最佳电影,得票数必须超过5%,如果首轮投票没有电影获得超过5%的投票,便剔除得票最少的电影,重新投票,直至选出为止。

    早年奥斯卡评委人数较少,以老白男为主,还算比较容易公关,所以一直被人诟病。

    到了后期,电影学院大幅提升评委的人数,提高女性、有色人种的比例。

    使得评委团的规模多达万人,涵盖各种人群。除了美国本土之外,还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评委。

    比如,许多大家熟知的中国电影人,许多都是奥斯卡评委。

    于东(电影执行人员协会、吴惊(演员协会、姜文(导演协会、顾长卫(摄影师协会、严歌苓(编剧协会……规模多达百人。

    插句题外话:华人评委中,有人从不投票,比如陈凯哥。有人年年坐飞机去投票,比如邬君梅。

    这时候就不太好公关了,因为会员太多,过于分散,又各有倾向性,导致公关成本直线上升,不划算了。

    当然,想要公关还是可以公关的,任何奖项都有自己的黑幕和倾向性,这个是无法杜绝的。

    在奥斯卡的评选机制下,特别好的电影仍然可以服众,能够拿到奖项。

    但是在竞争胶着,影片质量相差不大的时候,公关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但是相对于欧洲三大奖,比如戛纳电影节的九人小团体,得奖全靠该届评委的口味而言,还是要有说服力得多。

    至于国内的金鸡奖,辣鸡程度前文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本时空的金像奖从诞生之初,就采用了后世奥斯卡那种大评审团的模式。

    由香港电台台长张敏怡牵头,《电影双周刊》的舒琪、陈柏生协助,和各大电影公司频繁地开会沟通,在香港电影的从业人员之中,推选了18人组成最初的评审团。

    这18人涵盖电影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影师、剪辑师、武行、音乐人……各种门类。

    为什么是18人?讨个彩头罢了。

    反正评审团人数并不是固定的,以后每年都会增加,一旦成为评委,就是终身制,永久拥有投票权。

    增加的方式>>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最强梦境治疗师神佛竟是我自己我是地府冥王,死后十世历劫人在末世,我能联通现实高武:武是这么练的?系统赋我长生,我熬死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