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园。
庙堂院落、楼台亭阁、水景花园、各式建筑,打造的极为考究。整座建筑依山傍水、古色古香、景色宜人、别具一格、气派恢弘。
武馆的运作,仿造少林寺,对外开放。
作为旅游景点和国术展览馆,收徒授武的同时,还收取门票,举办展览,因此收益颇丰。
武馆一经落成,便成为了当地标志性建筑,名声大噪。
开着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远远就能可看到气派的武馆大门牌楼。
上书金色大字:“静堂国术馆”
落款:悟能
这几个题字,可谓是大有来头。
这是武林泰斗,少林隐士高僧,悟能大师的亲笔。
悟能大师的题字,不仅证明了方家武馆在武术界的地位,还吸引来众多书法爱好者。
悟能大师是一名在世隐士,已然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淡泊名利,不问世事,只专心于佛法和国术研究,很少在世人面前露面。
悟能大师不仅深得中华武术精髓,功夫高深莫测,在武术界属于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同时,他还是一名书法大家,他的书法自成一派,笔走龙蛇,潇洒自如,字体圆润饱满、苍劲有力,并透着内劲武者独有的劲道。
一家武馆能得到他老人家的题字,可谓是绝无仅有,是有因果渊源的。
悟能大师是一名弃儿,被师父捡到,带到西山的“宁云寺”,从此成为一名小和尚。
方静唐少年时爱好习武,师从一名还俗的少林武僧,勉强算得上是一名俗家弟子。
二人早期并无任何交集,互不相识。
有一段时期,破除四旧,僧人受到了波及。
僧人们也要食人间烟火,没人上香,僧人就无法生存,陆续还俗离去。
悟能当时只是一名小和尚,他所在的寺庙很快就成了一座空庙,只有他无家可归,独守庙堂,四处化缘度日。
有一次下山化缘,悟能一整天都没得到一口吃食。
并非百姓不善良,而是那个时期,粮食极其匮乏,自己都不够吃,甚至是没得吃,谁还有余粮施舍给你。
正当悟能饿的眼冒金星,摇摇晃晃之时,一名少年路过,将他扶回家中,给了他半个窝头和一大碗稀粥。
此少年自然就是方静唐,这顿饭让悟能终生难忘,两人的缘分就此拉开序幕。
两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一番交流,都有结交之意。
以武会友,乃武>> --